高等院校图书馆的设计思路探讨——以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设计为例(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标志性建筑时代标记设计理念建筑语言
论文摘要:在介绍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工程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校园文化理念、建筑语言符号、功能合理布局和建筑技术有机地结合,使图书馆成为校园标志性建筑。
建筑,具有时代标志性,它往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水平。换言之,它显示着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它总是以它独有的语言和形式,反映着整个时代的面貌。建筑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意大利人布鲁诺·赛维在论述建筑艺术的时代特征时说:古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敬畏的时代”,古希腊神庙体现了“优美的时代”,古罗马的斗兽场体现了“武力与豪华的时代”,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体现了“渴慕的时代”。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上下5000年的悠久文明,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极为灿烂辉煌的建筑文化。图书馆作为特定的文化建筑,在历史的发展中也进行着一系列的演变: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由手工到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图书馆有着不断的冲击,对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更是有着巨大的推动。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图书馆的数字化程度愈来愈高。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建造怎样的新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建造适应时代历史发展需求的现代图书馆,已成为我们这一代建筑师的研究命题。
太原理工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3所国立大学之一。经过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学校已经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文、管、经、法、体、美、军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国家中部地区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位于太原理工大学迎泽校区中心部位,东面为新建的多学科教学实验巾心(5层),西面为教学楼(5层),南面为学校中心花园式广场,北面为学校篮球场,四周为校园道路,东、西、南道路宽6m,北侧道路宽4m,建筑用地范围内拆除原图书馆前部(图书馆前大厅阅览部分)5528m:,后部(计算机中心)2803m2,保留中部书库3774m。
图书馆是信息交流的场所,是人们汲取精神食粮的花园。现代图书馆应体现现代气息,摒弃传统图书馆以藏为主的特点,将重心转移到“以人为本”的宗旨上,使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管理及环境的营造,以人为中心,处处考虑读者的心里感觉,以方便读者使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尊重读者的意愿和习惯,充分考虑内外环境气氛的营造。同时还要体现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时代气息,努力把高校图书馆建成读者开展学习研究、信息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拟建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将学校的文献、信息、视听教育、科技档案、学术活动、网络中心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三大支柱之一——现代化的文献信息巾心与教育中心,具有典型的标志性。
2设计理念
2.1基地解读
历经百年历史沧桑,太原理工大学主校区的建筑群形成了主从有序的南北中轴对称格局。图书馆既是主轴北端的重要建筑,也是开阔的中心式花园广场的底景建筑,与主轴南端对称布局的办公主楼遥相呼应,同时也是整个校区布局的内“核”,从功能上、形式上都禀赋着不可替代的标志性作用。
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与变迁,围绕花园式广场,南部为对称布局的办公主楼,东侧是电机楼和新建的多学科教学实验中心(5层),西侧是机械馆和教学8号楼(5层),与即将修建的图书馆共同形成校区的主要建筑群。建筑各具风格,高度相近,在巾轴线上需要一个既能统领全局又能与周围相融相生的大体量的标志性建筑。
2.2文脉追溯
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变迁,校园内的建筑印着历史的痕迹,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图书馆应以一统全局的形态呈现在主轴的尽端,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文化底蕴与地域特征。
砖灰色是博大精深的山西古建艺术传统代表色,太原理工大学校园建筑在百年校庆的整合中,恰以砖灰为主校区建筑群的主色调,朴实深沉、宁静致远。图书馆应把这一艺术追求在形、质、色上进一步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