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变异(一)

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变异(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本文从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相结合的角度,对网上交流中所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网上交流语言新现象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网络;语言符号;生成机制??

无线电广播问世38年后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诞生13年后拥有同样数量的观众,而互联网从1993年对公众开放到拥有5000万用户只花了4年时间。网络传媒越来越引人注目。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与印刷媒介中的语言符号,规范的现代汉语相比,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我们这里谈论的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不包括上传自传统媒体的语料,专指在网络上发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言论和谈话。)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情况:

一、使用英文及英文的简写、英文的汉译谐音

在网络传播中,出现了大量中英文混杂的情况。抛开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出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很重要的一个现实原因是,英文字母的组合在键盘上要比拼写汉字节省时间,在上下文语意足够清晰的情况下,汉字中混杂英文字母也就流通起来。在这一类型中又有三种情况:除夹杂完整的英文,如Viva――万岁(表示特别喜爱某样东西时使用),还包括英文的简写,例如PS――Photoshop,GF――女朋友(源于英文Girl Friend)。BF――男朋友(源于英文Boy Friend。)BTW――顺便说一句(源于英文:By The Way。)IMHO――窃以为(源于英文:In My Humble Opinion。属于Inter的文言文。)另外还有个人“发明”的英文汉译谐音,例如:faint――分特(指因为激动或震惊而昏倒,网络上用来夸张感情的强烈。)

二、拼音及拼音的简写

使用拼音或拼音的简写,主要也是由于网上交流对速度的追求。一般来说比较常用的称呼,不雅的口头语,或一些常用的专有名词常常采用这种形式。如,“xixihoho代表“嘻嘻呵呵”,用来表示心里十分高兴,源于某网站版主常用,于是流传开来。

拼音的简写:MM――妹妹(美眉),LP――老婆,LG――老公,TNND――他奶奶的(在抱怨或骂人时用,有时可以简写为NND,类似的还有TMD,WBD等)PPMM――婆婆妈妈,罗罗嗦嗦,XGP――小钢炮(摄影论坛专用语,指NikonAF80-200/2.8ED多款;泛指各家的70(80)-200(210)/2.8)XB――小白(摄影论坛专用语,指CanonEF70-200/2.8L。Canon的长焦镜头均为白色,白色镜头中它的体积在当时是最小的,故得名。)另外还有“汉字十拼音简写”的形式,如,小H(小黑)(摄影论坛专用语,有时指XB的前身,外壳黑色的那支EF80-200/200/2.8L,现在主要是指Sigma70-200/2.8EXAPOHSM。)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不仅语言符号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在意义上也有变化,被重新赋予了网络交流中新的意义,并成为网络惯常用语。如:FB――腐败,网上注解为“聚会十吃饭十活动。起源不详,据说是北京某人与天津某人斗嘴时发明出来。DX大侠,大虾,网上解释为“不是胶卷感光度自动识别的DX,指对此项玩了一段时间,有点发言权的泡菜”。

三、使用数字

网上常常借用数字和汉字的谐音,来表示汉字的意思,而不是单纯地表示实在的数字。如:98――酒吧,7456――气死我了。14――意思(比如:不好14,1414啦)。

在这一类型当中还有一种变异,即数字与汉字的结合,如:哈9――喝酒?

四、图形?

网络中还出现了使用图形来表达感情的专有符号,称为“表情”语言。确切地说是用以表达情绪的键盘字符,如“:)”代表微笑,“:(”代表“皱眉”(不悦),“:O”代表“窘迫”(烦恼),“:D”代表“大笑”,“;)”代表“眨眼”。

五、同音异义字――网络通假字?

我们都知道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假借或通用。那么,在网上,也有一些词语,在特定的网络社区内,被当作通假字来使用,例如来自摄影网站的:油墨――幽默。

六、象声词表示感情

网络中的象声词往往使用得比较夸张,如“呜呜”表示“彻底沮丧及伤心。”??

七、特有的借称?

网络中有许多借称,很像是暗语,经常与字面的意思有出入,是网络中很有特点词汇。如:坛子――论坛,泡菜――在论坛里看和说的会员(就“泡菜”网上注解为:在两广,坛子用来泡酸菜;在北方,坛子用来泡咸菜;在江南一带,坛子用来泡酱菜:在云贵川,坛子用来泡泡菜!)美眉――年轻女性,恐龙――漂亮女性的反义词,楼上楼下――帖子中的上下部分,隔壁――论坛中的另外一个主题,爬墙――看帖子(由于坛子的程序是让新帖子在最上面,老帖子一点点沉下去,所以如果看帖子从第一个开始,一个回复一个回复看下去,就是从下面向上看。)趴墙头――光看不说(出自新浪的公开聊天室,指不进聊天室、在墙头上偷看的行为。现在通指一些泡菜不喜发言或者嫌敲键盘麻烦,只看不说,为论坛贡献点击数而不留痕迹。)扇子――发烧友(源于英文Fans,是迷,爱好者;比如有CanonFans、NikonFans、等等)灌水――发长帖(原意指字数比较多的帖子,但论坛中采用了帖子数计量后,一些泡菜为了增加工分,也用短信息代替长帖,也叫灌水。)拍砖――批评。?

从以上七点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交流信息主要依赖于电脑来传播语言符号,那么,语言符号的传播载体也促使网络语言的交际带有电脑键盘化的特征。一些键盘符号,如“~”“@”“#”“$”“∧”“*”等经过自由组合就可以表达特定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同时也产生出传统口语和书面语中所没有的表达方式和修辞形式。网络语言交际也逐渐分化出网络口语、网络书面语以及带有键盘语言特征和多媒体特征的网络语言等语体形式。由于网络交际的人群及板块的不同,也逐渐分化出不同的网络社会方言。?具体分析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新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探讨它们的形成。?

一、网络这一综合媒体催化了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

在面对面的言语交流中,所有的感官都有可能接受到刺激,双方在这种全身心交流成为可能的状态下,语言信息的传递不仅直接、少曲解,而且能够实现瞬间暗示性的领悟,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辅助语言符号的传递不仅有情境的暗示,还有身体语言等的配合。语言符号借助媒介实现了对传播距离的超越,但在交流中中介物的插入,使人的感官使用受到了制约。例如,电话和广播只能通过耳朵,印刷品只能通过眼睛,电视和电影可以通过眼睛和耳朵,同样语言在网络上的传播也受到制约。?

但网络传媒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它是指“通过国际高速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并由个人光电脑收传的新型传媒,被人们称为‘综合媒体”’,“这种综合媒体,将为人们提供可视电话、互动电视、图文声全功能信息服务、自选电影、远距离教学、医疗、会议、购物、金融等综合性服务。”(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网络传媒比过去任何一种媒介都更深入地介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网络也在最大限度内调动起人们的视听感官,这样就促使语言在网络中的传播增加了许多辅助手段,用以克服语言符号在传播中对信息的简化。?

网络为人们的远距离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最大的自由,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也在网络媒体的催化下,有了新的变化。?

(一)网络中的语言符号强调传播者的个人色彩。?

为了突显自我个性,增加记忆点,出现了千奇百怪的网名,如:“老槐树”“网易大妈”“血仍未冷”“波波”“564335”“QQ哥”“Rain-wind”等等,网络空前地拓展了私人空间,网络交往强调轻松和自由,网络的虚拟性也决定了人们既可以袒露自我,也可以扮演角色,在上述例举的网名中,或者是一个鲜明的形象,或者是一个意象,或者是一种声音,或者是英文,也或者是毫无实际意义但容易记忆的符号,总之,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强调意义和价值的姓名,网名更多呈现了词语组合的偶然性。再比如论坛里,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又有自己的叫法,如把“朋友们一起聚会吃饭玩玩”叫“腐败”,把“只看别人说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叫“趴墙头”等等,这些语言形象、生动,充满了个性特点。?

(二)网络中的语言符号追求面对面交流的即时性。?

网络中的语言交流,无论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还是聊天室里的交谈都强调速度。网络上的新闻以更新快而著称,甚至有些网站实现新闻的时时更新,聊天室里的交谈为了超越距离以及由媒介中转传递所造成的制约,追求面对面交流的快速、全方位体验,对语言符号进行了省略、篡改或替代。如,“这是一个好消息,看看周围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吧,电视,空调,电冰箱。十年前什末杨,现在身墨阳,那个不是先合资,然后我们自己民族产业慢慢起来的”。在这段话中,“那”用来代替“哪”,“慢慢发展起来的”省略了“发展”“什么样”写成了“什末杨”“身墨阳”。当然,追求速度是有一个界限的,如果没有上下文的语境,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很多论坛中有明确的规定,尽量不要使用自己创造的通假字。

(三)网络中的语言符号弱化符号的抽象性,增加符号的可视性、形象性。?

按照卡西尔的观点,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性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这一观点可以用来解释图形符号(特指网络中的键盘符号)的地位和作用。图形符号与文字符号的不同在于它可以较为直观地进入人们的视觉经验,进人认知活动的前景,从而对人的现实经验与活动产生影响。文字符号与图形符号一样指称着世界中的事物,但文字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往往因为与接受者本人的生活经验有差距或无关,而造成认知活动的延缓。在网络传播中,人们充分利用了键盘符号,创造出一套目前在网上共用的表情符号。如前面谈到的“:)”表示“微笑”,“:(”表示“皱眉”(不悦),“O”表示“窘迫”(烦恼)等。表情符号的应用增添了网上交流的情境意味,强化了语言符号的传递效果,方便而快捷。?

此外,一些专业术语也设置了十分人性化的称呼,如摄影论坛CanonEF70-200/4L被称为“小小白”原因是体积比XB更校?

(四)网络中的语言符号强调视觉、听觉的相互依赖。?

网络中的语言符号强调视觉和听觉的相互依赖,指的是视觉和听觉都是为了接受同一个信息:对于信息发出者而言,因为传播信息速度的要求,单靠视觉,信息的接受者可能不会顺利解码,必须依赖于听觉的辅助来解读同一条信息。例如,上面我们提到的“什末杨”“身墨阳”,在解码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必须利用声音(读音)来辅助视觉的认知过程。?

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谈到,感觉器官通向大脑的路径是只有一条车道的公路,不论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这条路径,只是不能同时进行。也就是说一个人决不可能从通向两种感觉器官的传播中获得双倍于只通向一种感官传播的信息量。但是,我们现在是一种信息,由两种感官来参与解码,这样信息的传递就不会因为网络语言符号的粗糙而发生误读,同时也加强了信息接受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