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报道娱乐化反思(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在当前娱乐化大潮的影响下,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卖点”,把严肃的反腐败报道加以“软化”,即用娱乐化方式进行报道。这是一种畸形的舆论监督取向,将对媒体自身、社会公众、乃至贪官的名誉权等都造成不良影响。故此,本文最后提出,应对传媒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关键词 反腐报道 娱乐化 舆论监督 价值取向
Abstractsomemedia reported the solemn topic like anti-corruption, by the way of intenerating them. This deformed trend not only damaged the media’s reverence, but also blurred the sight of people. The phenomenon obviously run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of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our n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reorients the role of news media: tool-sense and value-sense should be unified.
Key words anti-corruptionentertainment supervisionvalue-choice
反腐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前娱乐化大潮的影响下,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卖点”,把这些严肃的反腐败报道加以“软化”即用娱乐化方式进行报道,使读者越来越感觉到大众娱乐倾向在逐渐向严肃的舆论监督报道靠拢。经过这种软化的监督报道,呈现受众面前的已不再是严肃的,不再具有威慑和警示作用。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畸形的舆论监督价值取向的引导下所进行的报道往往伴随着新闻失实,使得媒体本身的这种监督作用丧失以外,对媒体的公信力、受害人的人格尊严也是一种伤害,严重背离了舆论监督应有的社会效应。
一、反腐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1.反腐报道突出“桃色新闻”
在一些腐败案件中,不少贪官一方面招权纳贿;另一方面大搞权色交易。部分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卖点”,把贪官们的所谓“桃色新闻”进行娱乐化报道甚至夸大或编造也就大行其道了。
2.主题思想粗俗肤浅
受当前娱乐化大潮的影响,部分媒体和记者不愿意分析腐败案件的具体案情和原因,总是肤浅地死盯着腐败分子的“情妇”、“私生子”不放,津津乐道、眉飞色舞于这些腐化堕落的丑事。
3.“软包装”下的硬新闻
新闻有“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分。舆论监督类新闻理应属于硬新闻,在制作方法上也要严肃认真。
但当前形势下有的媒体为了追求趣味低下的“卖点”,不惜牺牲舆论监督的严肃性,一味地对此类新闻“软包装化”,即用娱乐化的编排手段进行报道。2000年6月11日,《法制日报・世风一瞥》栏,刊发了一位作者的文章《赖昌星“红楼”迷局》。原文本是揭露批判,南京有两家报纸于6月19日从网上下载,转刊了这篇文章,一家给它安上了“远华案‘红楼’暗藏佳丽”的标题,仅是摘取文中关于“红楼”藏着从江浙一带选出来的40多名风尘佳丽的名字。另一家既不署作者名,又不注明来源,一字不动地加以转发,但是编者给它换了题目,主标题用大号粗黑体,为“豪宅暗藏着数十风尘女子”,还加了一个肩题:“远华案主犯赖昌星‘红楼’揭秘”。海南某报刊发这篇文章时也将标题改作:肩题“远华案‘红楼’揭迷”;主标题“赖昌星豪宅暗藏着十佳丽。”如此摘引和标题制作突显的是传播者猎艳、猎奇的趣味,迎合着低俗的阅读趣味。
二、反腐报道娱乐化原因的三维分析
反腐报道出现娱乐化倾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新闻的整个传播过程中来看,新闻媒体、新闻记者、社会受众是这个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本文着重选取这三个因素对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1.新闻媒体:商业化环境中的新闻报道
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把舆论监督这样的严肃话题加以娱乐化也就有可能成为部分媒体经营者的选择。当娱乐化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已被市场所改写,曾被重视的新闻观念被扔进市场的熔炉里重新烧铸出来的是经媒体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只要具有娱乐因子,芝麻大小的事也可以炒得沸沸扬扬。部分媒体中的这股娱乐化潮流,既带有转型时期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媒介发展脱离社会的畸形特征,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必须引起新闻界的足够重视。
2.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的缺失
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很高的思想层次上去描绘生活的真实面貌,去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去呼唤社会的良知,从而正确揭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舆论监督这类新闻报道,关系到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者的信任,更应该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重要的使命。
此外,良好的调查研究和文字驾驭能力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纵观这些反腐败报道,从尚军“以色谋权”事件到《红唇咒吻》的出炉都是在原事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大乃至造成失实。2006年3月29日安庆市中级人民检察院因涉嫌受贿逮捕原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尚军(女)。2006年8月湖北省《前卫》月刊撰文称尚军依靠色相傍上两位省级高官后,才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副科级到副厅级干部的升迁;然而《南方人物周刊》派记者赴阜阳、安庆采访调查后发现,有关尚军“以色谋权”的桃色事件是一起在无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被夸大了的新闻。2005年12月20日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了对“黄石山案”的一审判决结果后,武汉国内某知名期刊撰文称黄石山在狱中完成自传体小说《红唇咒吻》,希望能够协助警方抓拿其“情妇”归案,该文报道了黄石山与“情妇”王湘妮的情感纠纷和斑斑劣迹。
针对这种报道,潇湘晨报记者于2006年10月14日在湘东某监狱采访了正在服刑的黄石山,然而采访的结果是:黄石山在服刑期间从未写一个字,文中的“情妇”王湘妮却是他的合法妻子等,据黄石山称:该报道有80%的内容失实。
这些记者在追求时效和“卖点”的压力下,根本就不曾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取证就急于发稿,以真实性为生命的新闻理念也就无从谈起。
3.新闻受众:娱乐化背后的受众需求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这一心理是受众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的动机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现象。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反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产生好奇。这种好奇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产生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促使记者积极采写具有新鲜特质的新闻,如卖大饼的青年考上了大学研究生,农民包机等等一大批具有新鲜特点的新闻满足了受众好奇和求知的欲望。而另一方面的作用则可以导致媒体和记者盲目的猎奇,以受众的“眼球”为出发点采写新闻,于是也就出现了《红唇咒唇》、“以色谋权”之类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