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无为”“不争”引导中学语文教学(一)
详细内容
惊闻温州黄玉生校长被杀,再看灵昆镇中学的一名学生在惨剧发生后的表现:他一边拿着三角铁追打女教师,一边当着区教育局领导的面说:“对老师,我想骂就骂,想打就打。”(中国江苏>新闻>2005年专题>校长被杀与“问题少年”>栏目>校长被杀与“问题少年”>正文)
学生打老师全班停课教育局称学生恶劣可工读:一名叫王小伟(化名)的学生,前不久将拳头挥向了政教处主任老师。“被停课一天多后,又重新回到教室的王小伟既不向老师道歉,相反还在课堂上骂骂咧咧,导致老师无法正常上课!”(来源:郑州晚报)
高三学生(李远)不堪学习压力跳楼自杀升学率成杀手(来源:现代快报)
不堪学习重负成都高三女生(清清)跳楼自杀(来源:新华社)
从上面这些新闻当中我们是否感觉到学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得到满足的今天,他们的情感道德思想却存在着巨大的弱点:一部分学生缺乏人情味,把老师当作他们的敌人。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习惯于用一种绝对对立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逐渐变得冷漠,狭隘和刻板。有些学生不堪学习的压力,面对繁重的学业,中考高考的巨大压力,家长教师的殷切希望,茫然不知所措,导致心理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学生身上的一种向上的精神在缺失,一种支持人的心灵,丰富、美化人的心灵的精神在流失,即可以说是人文精神在流失。
钱理群:“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不幸被钱先生言中。
一、从《语文课程标准》看语文教育的实质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价值取向。
人文性的实质可以理解为人文教育、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根本目标是对学生施行全人格的教育。人文素养即是人的基本修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审美情趣,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式,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爱国精神等。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一种价值取向。具体地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下列特质: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学生是语文课程的主体,教师只是语文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程中要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是精神的宠儿,她与功利无缘!”但有多少学校多少老师能够落实语文人文性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从形式到内容上真正感受人文教育的实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大教育家徐特立也指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显然他们都强调了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同时,更重视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语文学科作为“各科之母”在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它是一种人文陶冶,它改造着学生的意识与心灵,积淀着价值规范,丰富着思想感情,提升着道德品质,熔铸着意志品格,强化着心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