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计算机教学初探(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事中学计算机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融会贯通计算机的知识应用。本文作者从以下几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地阐述:一、合理的安排课程设置比例;二、提倡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三、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思维;四、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精讲多练 启发思维 主体作用
从事中学计算机教学几年来,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的自主性差,比较适宜采用游戏的手段进行教学;而中学生则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融会贯通计算机的知识应用呢?
一、合理的安排课程设置比例
一般来说,中学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应用软件,尤以微软的Office2003为多,也有开设系统软件,如微软的WindowsXP系列等操作系统软件和一些相关的语言教程。它们都是实践性特很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这样忘记了教学的目的;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这样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时间和上机实践。就我个人实践总结较适当的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比例是1∶1。安排这样的比例,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教师上的理论课一来可以为学生理清一些逻辑,讲述一些原理;二来可以总结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错误。
二、提倡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对象。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理论课并不代表一定要讲满一节课的理论知识。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大部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故我们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在授课时不必要讲满一节课,要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其它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的安排、监视下好得多。
三、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发展的灵魂。
我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并要注意到思维的求同性与求真性,防止思维绝对化和僵化。
创造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在给学生讲述画笔时,在作业中可以给他们提出怎样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问题。问题提出后,他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的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火线构成;而有的聪明但比较喜欢“投机”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的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灰线构成。如此种种,殊途同归,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