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误区(一)
详细内容
英语和汉语之比较
从表述事物的清晰度上恐怕汉语要高那么一点点。老外在交谈的时候,肢体语言相当丰富,而华人的肢体语言相对来说就匮乏得多。何故?
因为英语自身的特点,所以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的产生,如火箭(ROCKET),计算机(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用新词,不就是用“火”驱动“箭”么,会“计算”的“机”么!所以英语词汇越来越多。(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50万,预计本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
重要提示:英语只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掌握一两千个单词、一些常用的语法、一些英语对话,学会查字典,再利用计算机的翻译软件,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乐地掌握英语这个重要的学习工具,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科研服务。
为什么说英语已经成为误区
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不管你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还是做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编辑、记者、搞企管的、做内贸的,一概不管你的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只要你晋职、评职称、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等等,如果你学不好英语,只有两个字:“没门”。
由于无知的“共识”,英语在大学中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4级、6级、研究生英语考试、托福、GRE、雅思这些个英语考试左右着学子们的命运。因为学习英语将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放置一边的学生多不胜数。再加之没有外部语言环境,我们的大学生为了达到这些专业水平(和外国人的普通交流大概不需要4级水平吧)将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既无质量又无效率的大学生活就是如此度过的。研究生培养,博士生培养也是唯英语论。大学英语系讲师、副教授在没读一天中文的情况下,利用几本文学史考中文系博士似乎成了一种时髦。他们都即考即中,甚至个别人中文专业课程只有五十几分,但凭“强大”的英语专业优势一样鹤立鸡群,真让那些在专业领域兀兀穷年者,羡慕、气愤、伤心、无奈。哈哈,真可悲啊。现有教育制度的落后(这里涉及问题较多,我只选英语问题讲)大家都知道,美国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很差,为什么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政通人和,从上到下非常重视教育,加上中国人勤劳聪明,为什么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
只有在大学阶段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而中国大学四年黄金时间,就是在学“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笑掉牙”的哑巴英语。而且影响到以后国家民族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是通过学习好他们的语言就能得来的。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FBI怀疑华裔科学家泄漏技术的事件证明了他们对自己的现有技术严格保密到了极端的地步。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最多只能算个非常不错的徒弟。记住:师傅总会留下自己的看家本领。
每年数百亿的国家巨大财富打水漂
据统计,英语教育市场己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产业。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年产值。这些财富极其稳定流向各类考试的主办者,他们个个富得冒油,是权利变金钱的典型代表。另外一部分流入某些“精英”(很多都有留学经历)手中,而这些精英是否将这些财富留在国内进行投资,恐怕只有天知道。还有一部分流入外国人的钱包。受英语热影响的形形色色的出版商也大赚了一笔。如果将这些钱的一部分应用到其他更为有用的地方……
英语严重摧残着我国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及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