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这表明,在现代社会里,仅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不能算作健康,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身体健康,还要求心理健康,且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于1999年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因而,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渗透就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历史科教学的责任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之一,它也体现了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人性、发展性。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在这里“智”,不仅指知识能力,更指做人的准则、处事的经验。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事,做人,虽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历史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再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丰富深邃,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大,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历史教材中那些丰富的伦理价值内容,众多名人言行对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要有健康心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健全个性的教师: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