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职高生的非智力因素(一)
详细内容
【摘 要】课堂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自然要影响智力因素中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是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五个方面的说明。
【关键词】数学教学;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思维
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心理因素,而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信心和毅力、理想态度、自尊心、荣誉感、纪律性等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结果。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而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就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因素差异悬殊并不大,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始终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加强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生素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职中学生生源差、基础弱、底子薄,致使学生上课听不懂,或者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或者不能适应考试,慢慢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失去学习信心或者厌恶学习、抗拒学习,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启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集中注意力,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顽强奋进,依靠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谈些肤浅的认识与体会。
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有意义”,解决学习目的和动机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伴随着21世纪的钟声,现代数学必将以技术化的方式更迅速地辐射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的数学教育目标研讨会上指出:“数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具有解决各种问题的潜在能力,而不是其他什么原因,数学课程不能单纯地由数学证明、概念和技巧所决定,它还必须考虑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各种需要。”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应用广泛性,这是数学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数学内容高度抽象却仍能蓬勃发展的原因,马克思就曾预言:“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后,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
从宏观上讲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腾飞都和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数学知识已成为人类文明,国家振兴和民族兴旺的重要因素,从而为富国强民而努力学习。从微观上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各行各业都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掌握科学技术,将来必然会被社会淘汰,从而为自己生存和发展学习数学,利国利民利已。
学数学学什么?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习数学的思维,数学学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的数学教育体系。义务教育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接受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所必须的最基本的数学教育,因此,我们要把握“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近年来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也特别强调数学教学要重视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众所周知,人类学习的本质是获得知识经验与进行行为实践两者相结合的活动,同样,数学学习也是知数学和做数学的统一。离开了“做数学”,学数学是学不好的,只有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才能获得终身体验,不断提高数学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意思”,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引入一些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的隽永名言,数学理论产生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成长故事传记,数学家应用数学巧渡难关的故事,对数学问题的争论,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成就,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数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的教育,领略我国历史的辉煌成就,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善于揉和现实生活中的常用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去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教授科学计数法习题演练学生并不感兴趣,教师可对学生说:“50粒大米约有1克重,我国现有人口约13亿,假设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一年全国可节约多少吨大米?”,这样设计后演练能激起学生的求解热情,特别是计算结果的出乎意料,学生无不感到惊奇,全国一年竞可节约出近1万吨大米,这些大米需用近千辆大卡车才能装得完。要适时唤起学生的迫切心理,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中提出来,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急于想解决,但仅仅用已有的知识又难于解决,形成学生想“突破”的要求,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势态,学生只要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主观上感到有意义时,即造成了“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时机,教师的启发才最有效。例如讲授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时,教师上课开始时,在黑板上写下几道计算题:(1)COS230+COS 680+Sin230Sin680;(2)COS340COS260-
Sin340Sin260;(3)COS320COS580-Sin320Sin580;提问学生怎样计算结果,学生回答说,应该先查表,然后作乘法、加减法的计算,然后教师指出,在没有学习新的方法之前,同学们的意见是正确的,虽然计算起来比较麻烦,并且往往只得到近似值,形势所迫,也只能如此,随之教师却说,如果用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公式去计算,既不用查表,也不用进行繁琐的乘法,很容易求出准确值!这些题的计算结果是(1);(2);(3)0;同学们感到很有意思,于是他们就能集中精力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再如在解任意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如何可以不过河知河宽,不上山知山高,不接受敌人阵地知敌我之间的距离等一系列趣题,把学生带入新的有趣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力”是什么,接着老师出示课题“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这一数学工具与方法,顿时课堂气氛活跃,情绪高涨,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