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绽放美丽之花(一)
详细内容
【摘 要】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既是语言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渗透著作者的情感,渗透著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渗透著作者的审美理想。学习语文,就是通过理解文本去感悟人生。《课标》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一个体现美,创造美的平台。本文从语文教学中朗读、品词品句以及再造情境的指导,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展现美的过程。并且指出情感体验经历中的美的熏陶可以提升人的品质,从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关键词】语文的审美 情感体验 感悟 精神感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同时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语文这门学科集纳古今中外名篇美文、融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使课堂涌动着真情,焕发着生命活力,绽放出美丽之花。
一、琅琅书声,展现美丽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它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美读,最后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融入情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朗读的快乐。美读是抒发情感最好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
首先,通过语言、音乐、动画渲染一种美的意境,引导学生和小星星对话,在对话中感受到蓝天的美、星星的可爱。
然后,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学生美美地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让小星星知道我们是多么的喜欢它。一次次的诵读,是情感的抒发,是美的享受,孩子们沐浴在快乐的情绪中,眼里闪动着和小星星一样美丽动人的光彩,声情并茂的童声让课堂充满了诗意。
所以说,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体味文章的形象、意味、情韵、气势。多次地、比较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出声的读、反复的读、忘情地读、美美地读、带着情趣和理解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如果孩子能用深情的声音演绎出,卖火柴的小姑娘的悲惨凄凉,重现出草原的奇丽,你能不承认他们已经语言的魅力缔造了课堂的美丽吗?
二、品词品句,感悟美丽
古人有“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说法,一篇优秀文章,总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即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句段、文题等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表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者情感,是破解全文密码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就是抓住这些“悟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使学生会意、入情、悟法、明理。引导学生去品味,产生阅读感悟。既然是“品”,顾名思义,就要反复地咀嚼,回味,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
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品词、品句体悟了词语的内涵,才能更好领会出作者文章中的意境和情味;当由衷地动情品读文章时,又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和运用的精妙。这样,学生在一次次的领略语言之美的过程中,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有效的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