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一)
详细内容
摘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的巨大而自觉的动力。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培养和激发而形成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兴趣 激发
教学对学生来讲,无论是接受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应该是一个过程,而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则是自觉学习的前提。凡是有兴趣的东西,学生总是想办法去认识它,接近它,力争获取它,并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去探究它。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中学生心理特征为依据,通过自身努力发掘教材中激趣的教材,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这是使自己的课变得趣味横生的根源所在,历史教
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化难为易,才能旁征博引,使自己的课具有故事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再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样重要,可以设想,如果一名历史教师能写一本漂亮的粉笔字,肯定能让学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反过来,我们则很难想象一个知识面狭窄、基本功又极不扎实的历史教师会讲出妙趣横生的历史课。
二、引入历史故事,教学具有知识性、趣味性
要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历史教师就要在授课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富有趣味性的知识点,必要时引用课外资料,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合理剪裁,将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于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这样做必然会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就穿插讲述了“立木为信”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讨论,从中明白了“要想取信于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讲授“春秋五霸”时,介绍了“卧薪尝胆”的故事。讲授楚汉之争时,讲了“约法三章”、“鸿门宴”等典故,这样,教学效果就比较好,一方面深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弄活了事件因果关系,加深了理解。
三、潜心研究,活跃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讲得太细、太透彻了,学生反而不感兴趣,同时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培养,这好比把食物嚼得太烂了,吃起来没味道,就连消化要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潜心研究,择其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进行讲解,活跃学生思维,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一定要经常让学生“跳一跳”去摘苹果,教师千万不能面面俱到,一揽到底,全灌给学生,而要给其一、取其二,使他们思维变得活跃,如讲完秦朝统治,让学生搜集资料,评价秦始皇,学生积极性很高,当他们的探究结果得到教师肯定,学到成功喜悦后,学习兴趣就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