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药学论文>中药药剂学理论教学方法探索(一)

中药药剂学理论教学方法探索(一)

详细内容

【摘要】   为达到21世纪教学改革的要求,适应我国药学事业和中药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趋势,教学要求,让学生不仅掌握其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成为勤思善学的主人翁,而且理论与实践要结合,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结合教学实践与科研成果,从更新教育观念、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语言与教学形式、评估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药药剂学; 理论教学

  为达到21世纪教学改革的要求,适应我国药学事业和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飞速发展趋势,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水平,而且主要要达到“学以致用”,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弊端,为将来能创造出很好的产品,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目的,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显得愈加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保证传统理论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各基础学科的内容要相互呼应,在教学中注意与中药药剂学相关的边缘学科的渗透,这将对学生牢固地掌握本学科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帮助〔1〕;同时结合现代教学的方法,推陈促新,不断深入、不断扩大关于中药药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地增大教学信息量,提高中药药剂学的教学质量。笔者在几年的理论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精选教学内容,讲解要思路清晰,重点分明

  中药药剂学内容繁杂,涉及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表面化学与胶体、中药制药工程与设备、生药学、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内容繁杂、难以掌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脉络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密围绕教学大纲,对重点、难点内容,力求讲深讲透,便于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复习;熟悉内容启发式教学,便于理解记忆;了解内容简单介绍或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中药药剂学中的每个剂型的讲解,笔者理出这样的思路:定义――定义的特点(优缺点)――工艺流程――制备的方法――制备操作重难点分析――质量检查等,使学生在学习某剂型时就会不自觉地去考虑,在讲解中重点讲授剂型的特点并对制备操作重难点分析,并督促学生学习记忆。传统非常用的剂型则简单介绍或让学生自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剂型,并增加现代新型剂型,让学生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趋势。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主次分明。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对比以前所学相似剂型,不仅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拓宽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抓住各种剂型的特点,这样就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后加强相关习题的训练,以强化记忆课堂所学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讲一节课并不难,讲好一节课却不容易。讲课不仅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启发。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随着开场,跟着老师的分析,不自觉地进入新的故事(知识领域)中去呢?在讲课中,我常采用的有导入式、启发式〔2〕、总结式、提问式等方式。例如,在讲述第六章 中药提取(举例:中药骨碎补中的二氢总黄酮的提取)中,我采用了启发、诱导式教学,讲课中有意识留下疑问,引起学生悬念和思考;课堂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发挥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先要求同学回忆《中药化学》学过的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水煎法、有机溶剂提取法、碱提酸沉法)等。然后要求根据已学过的《中药化学》中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特点,与提取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大生产实际情况,选出适宜的提取与精制方法。回答总结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具有酚经基,显弱酸性,从而可与碱成盐而溶于碱水液中而开环,加酸酸化后闭环沉淀析出,一般酸碱用量小、耗损不大,成本不高,故可优先用碱提酸沉法;水煎法由于水这种溶媒价格便宜可用但然而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的酚经基,有的易氧化,或加热易破坏有效成分。骨碎补中有效成分柚皮苷因随时间增长而含量降低,而且可能由于杂质影响而存在过滤较困难。有机溶剂提取法则可克服水煎法缺点可被采用,但有机溶剂易燃,不安全;用量大、耗损大,成本高。结合生产实际与经济效益考虑,以碱提酸沉法较为宜。

  一问一答,既使课堂内容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更在启发、分析中,达到了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多方位思考问题能力以及同学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变成勤思善学的主人翁;最后对提取精制方法进行了总结。

  3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其探索与创新能力

  有时,老师给出题目,让学生去图书馆检索资料,针对所涉及内容现进行思考,然后进行讨论、讲评。或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或试讲),并进行讲评和补充。如有一次,我们精心布置的讨论题目是:制备胶囊剂需要注意那些方面的问题?

  主要从要求以下几个方面回答:①药物的性质:哪些药物能或不能制成胶囊剂或者哪种胶囊;②生产上:内容物的处理方法;胶囊壳型号的选择;辅料的选择;可能出现的生产质量问题如何解决(如水分超标、装量差异不合格、崩解时限或溶出度不合格)等等,对①中哪些药物不能制成胶囊剂又进行解析:水溶液和稀醇溶液能使胶囊软化和溶化,所以不能制成胶囊剂;易溶性药物,或小剂量有刺激激性的药物,由于胶囊壳溶解后局部浓度过高刺激胃而不宜制成胶囊剂;风化药物可使胶壳变软,潮解药物可使胶壳变脆,不宜制成胶囊剂;强酸性药物可导致囊壳水解,强碱性药物能使囊壳变性影响崩解,不宜制成胶囊剂。这样,不仅脉络清晰,而且使学生对此剂型有综合而深入的了解。采用自学讨论(或试讲)法,加大自学力度,变滔滔不绝“填鸭式”的满堂灌的课堂讲授变为自学和讨论的提示与总结。鼓励学生不盲目迷信老师,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要不怕犯错误,大胆尝试。并肯定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们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同学们学习的主人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