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玫瑰花的本草学考证(一)
详细内容
作者:黎明全 王洪峰 张炜煜 赵建军
【摘要】 通过论述痿病的病理机制,详细探讨马钱子治疗痿病的作用机制,并结合赵建军教授治疗痿病的经验,提出采用现代研究手段,确定马钱子的有效及安全剂量,对有毒中药的安全用药提出研究假说,为马钱子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研究方向。
【关键词】 马钱子 痿病
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难治疾病,无论中西医都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与药物。马钱子是一味有毒中药,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疑难疾病有较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受到其毒性较大的影响,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而且,由于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中毒事件屡见不鲜。本文对马钱子治疗痿病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1 痿病的研究
痿者,手足软弱无力,纵缓不收也,即所谓手瘫脚软之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首先提出了“痿”的概念,并详细地阐述了痿病的病因病理、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等内容,为后代研究痿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痿论》云:“五藏使人痿,何也?”这里的“痿”,就是指以肢体痿弱不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痿病。虽然后代医家关于痿病的名称多有不同称谓,如《医钞类编》称厥痿,《医林改错》中称瘫痿,《见智录续编》中称缓风等,但基本上都是指此义而言,鲜有逸出《内经》之义者。目前关于痿病的分类没有统一的规范,《素问・痿论》根据受病脏腑和五体相应的关系提出:心气热生脉痿,肝气热生筋痿,脾气热生肉痿,肾气热生骨痿,肺热叶焦发为痿芴。后代医家据此将痿病分为“五痿”,即皮痿、脉痿、筋痿、骨痿、肉痿,并以此作为痿病的命名与分类之依据。但也有医家提出与此不同的观点:元代朱震亨在《脉因证治》中称痿为软风;明代方隅在《医林绳墨》中提出了风痿、湿痿和热痿的概念;清代的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进一步发挥了方隅的观点,将痿病分成湿热痿、湿痰痿、气虚痿、血虚痿、阴虚痿、血淤痿、食积痿和痢后痿,是现存古医籍中依据痿病病因、病机和病理特征对痿病进行最为细致的分类;清代秦皇士在《症因脉治》中首次提出了外感痿和内伤痿的概念,从而使痿病的分类较之前人更为全面。
痿病的病因分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当责之于人体正气亏虚,脏腑、经络功能不足及经血亏损,这是诸痿由生之本。《圣济总录》云:“盖由真气虚弱,为风湿侵袭,久不差,入于经络,搏于阳经,致机关纵缓,不能维持,故全身体手足不遂也。”《临证指南医案・痿》则明确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陈无择云:“痿因内脏不足所致,诚得之矣。”有此病理基础,而复随情妄用形体,房劳过度,或喜怒不节,七情内伤,或饮食失宜,内伤脾胃,或起居失调,外感六淫邪气等均能致痿。概括起来,痿病的病因不外“虚”与“邪”,而以“虚”为主。
关于痿病的病机方面,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从古今关于痿病的病因病机论述来看,并未独从虚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弛长为痿。再如朱丹溪提出痿病有湿热、湿痰、气虚、血虚、淤血等《丹溪心法・痿》。
关于痿病的治疗,早在《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痿病的针灸治疗上《素问・痿论篇》中还有“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的论述。元代朱丹溪在《内经》及前人论治痿病的基础上,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 的治疗原则。以上之法历来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对于痿病的治疗少有突破。
2 马钱子的研究进展
2.1 历代文献对马钱子的研究马钱子,又称番木鳖,系马钱科常绿乔木植物马钱(Strychnosnux-vom ical)及同科木质大藤木皮氏马钱(云南马钱)( Strychnospie rriana A.W.Hill)的成熟种子。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包括士的宁碱、马钱子碱等。此外还含有番木苷、脂肪油、蛋白质及绿原酸等。
马钱子味苦、性寒、有毒、归肝脾经。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之功效。临床多用于瘫痪麻木、风湿顽痹、跌扑损伤、痈疽肿痛。马钱子最早记载于《内经》,言其:“苦寒,无毒,归肝脾经”,主要功效散结消肿,通络止痛。《本草原始》载:苦寒,有大毒。能治“伤寒热病,咽喉肿痛,消痞块”, 1995年版《中国药典》将马钱子的性味由原来的苦寒改为味苦性温。《串雅补》曰:“能钻筋透骨,活络搜风”,《现代中华药海》曰:“通络、强筋、散结、止痛、消肿解毒。《外科全生集》谓其“能搜筋骨入箭之风湿,祛皮里膜外凝结之痰毒。”孙望林在 《良朋汇集》中单用马钱子治疗半身不遂。《现代实用中药》用以治疗手足麻痹、半身不遂、小便不禁或自遗等,疗效满意。《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其可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等症。《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对其倍加推崇,盛赞:“马钱子为健胃妙药,一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实远胜于他药”,“又能润动神经,使之灵活”,而用之于中风瘫痪之疾,他的“振颓丸”,就是以制马钱子为主要成分来治疗肢体颓废不用的。《本草经疏》对其使用提出了“气血虚弱,脾胃不实者,慎而用之”的告诫。马钱子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生物碱,其中士的宁(strychnine)和马钱子碱(brucine)含量最高,且为主要的有效成分。此外还含有一些微量生物碱, 如士的宁氮氧化物(strychnine N-oxide )、马钱子碱氮氧化物(brucine N-oxide)、伪士的宁(pseudostrychnine)、伪马钱子碱(pseudobrucine)等〔1,2〕。
2.2 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马钱子具有明显的中枢兴奋作用及镇痛作用。其中枢兴奋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士的宁,其镇痛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马钱子碱。
2.2.1 神经系统药理作用士的宁具有兴奋脊髓反射的作用。低剂量给药时,动物脊髓反射兴奋性提高。剂量增加时,可导致强直性惊厥,甚则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窒息死亡。治疗量士的宁可缩短脊健反射时间,提高反射强度,但不破坏脊髓中枢的交互抑制过程。中毒剂量的士的宁能破坏脊髓中枢的交互抑制过程,导致强直惊厥。另外对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中枢、呼吸中枢、咳嗽中枢均有兴奋作用。小剂量的士的宁能加强皮质的兴奋过程,促使处于抑制状态的病人苏醒,还能提高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等感觉器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