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哲学>罗隆基人权理论与中共革命理论(一)

罗隆基人权理论与中共革命理论(一)

详细内容

在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人权运动”期间,罗隆基作为“人权论战”的主将2,不仅是发动和参与“人权运动”者之一,而且在“人权运动”中建构了他的人权理论体系。他的人权理论代表了“人权派”的人权思想,因而其人权理论具有非常的典型性。就其人权理论而言,罗隆基人权理论的阐发不仅仅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和个人独裁,也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反对中共革命。罗隆基关于共产主义理论和中共革命的论述,是其人权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内容,与他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党治”,要求实现民主政治等内容一起统制于其人权理论体系。罗隆基提倡人权,反对党治,不仅仅局限于对国民党而言;在他看来,国民党的“党治”和中共的暴力革命都是侵犯人权,故也必须反对。由于中共革命的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所以,罗隆基分别在1930年3月《新月》3卷1期上撰写了〈论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上的批评〉和在1931年7月《新月》3卷10期上发表了〈论中国的共产──为共产问题忠告国民党〉两篇长文,其意在指正马克思主义学说诸端不足之处,目的在于否定中共领导的暴力革命。

  本文择取罗隆基在“人权运动”期间发表的有关反对共产主义理论和中共革命的论述,来解读罗隆基人权理论另一方面重要内容,以期全面理解他的人权理论。

  一 罗隆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

  罗隆基在〈论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上的批评〉一文,从理论上入手,对马克思有关唯物史观、经济学说、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等方面的学说提出批驳。

  (一)对唯物史观的批评

  罗隆基认为,共产主义“不是二十世纪的新思想”,“亦不是十九世纪马克思的新发明”,他说,早在马克思二千多年前的柏拉图就大谈共产主义,但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与柏拉图所讲的“共产主义”又有不同。罗隆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条件支配思想”的说法,难以自圆其说,他也不同意“经济条件支配思想”的说法。他认为,经济条件可以影响思想,但思想也可以影响思想,甚至先有思想的变迁,而后发生经济现象的改换,所以绝对的唯物史观是讲不通的,绝对的经济史观更讲不通3。罗隆基在此层面上指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除了物质影响思想外,思想对思想也有影响,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的论证则不足以反证自己的观点,他这种观点是倒果为因,用所谓“思想影响思想”来否定物质决定意识,根本说不通。

  (二)指出辩证法的矛盾

  在罗隆基看来,马克思的辩证法也是不彻底的。他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辩证法,社会的物质是在永远不断的新旧脱化的程式中,社会的思想亦在永远不断的新旧脱化的程式中。任何物质,任何思想,他们的本体,就有“正”“反”两面。根据这个说法,没有封建的社会,就不能产生现在的资本主义,没有现在的资本主义,就不能形成将来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崩溃的成分,孕育在资本主义的本身。无产阶级有必然的胜利,就因为资本主义有必然失败的缘因。这是辩证法,这又是阶级战争的轨道。若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按照辩证的观点,共产的反面当然要应运而生,新兴的阶级当然要应运而起,否则,社会有“不动”“不变”的时间了,不动不变,马克思的有机社会说就不能成立,马克思的辩证法就不算彻底。果“动”果“变”,马克思的共产社会就不算止境,马克思的阶级战争,将永无已时。这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矛盾,这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上的弱点4。马克思的辩证法在此问题上的论述,的确不够严谨,罗隆基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所以,罗隆基抓住这一矛盾,指出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会产生和分化新兴的阶级,产生新的矛盾,共产主义最高境界理想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过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说教,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终极,最理想最完美的社会,不会再有发展了,的确是理想化的一种愿望,与事实有距离。就这点而言,罗隆基对辩证法的理解的确有他的合理性和启导性。

  (三)对经济理论的质疑

  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罗隆基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缺点,马克思以各商品所包含的“劳力”为比例,说明商品交换价值的关系。假如有一百双靴,买靴的人只有二十;有二十件衣,买衣的人有一百。这种供过于求与求过于供的事实,也影响靴与衣的交换价值。对于马克思说劳力计算是以“社会必须的劳动时间”为单位,罗隆基认为,“社会必须的”又怎样测量呢?马克思说在各商品互相交换的过程中自然可以寻得出他们的比例式来。罗隆基说,我们不知道一件衣所包含的“社会必须的劳动时间”是多少,等到一件衣换了三双靴,衣靴所包含的“社会必须的劳动时间”就找出来了。这不啻说交换价值决定交换价值。这又是马克思经济学说上的矛盾。就此而论,显示出罗隆基不是很懂经济学。其实,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就是基于商品供求关系而得出的。对商品的价值究竟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是“交换价值”决定的,罗隆基只看到了商品价值由“交换价值”表现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商品的价值由一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的根本问题。

  在剩余价值方面,罗隆基认为也有“许多怀疑之点”。他指出,根据马克思价值说,只有变的资本可以产生价值,如果这样,在工业组织上,剩余价值的增减,当然随“变的资本”为转移,“定的资本”愈少,“变的资本”愈多,剩余价值愈大;反之,“定的资本”愈大,“变的资本”愈小,剩余价值愈少,然而事实又确与此相反。再次,即使说劳力价值论是真理,商品的交换价值,绝对不能认为是某劳工的单独的产物。商品应该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其商品的交换价值也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共产学者认为衣服公司的掌柜赚了钱,这利息是剥削裁缝的剩余价值,这是把一个有连贯性的社会勉强砌成片断来看。从整个的社会看起来,把商品认作社会合作的产物,那么剥削剩余价值的责任又在谁呢?他同时认为,既然劳工的劳力是商品,经理人的心思才力,何常不是劳力?何常不是商品?工人的劳力有交换价值,经理人的劳力,何常没有交换价值?所以,罗隆基认为,应该把经理人的时间精力、心思才力也计算在内。这是很有见地的。

  最后,罗隆基认为,马克思根据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得出资本的集中将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引发阶级战争的预言是不可避免。他举例反驳说,这与美国“贫者变富、富者愈富”的现实并不相符合。

  罗隆基对这些论点质疑,是有道理的。一个商品的剩余价值乃至社会的财富的增加,是社会合作的产物,马克思从资本入手,界定剩余价值来源于“变的资本”的人的因素,有合理性一面,但正如罗隆基所言,把一个社会化大合作砌成一个片段,而忽视了社会的整体连带合作,因而得出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商品中“不变的资本”和交换过程中的二次分配都是利润的来源,否则,很难理解像罗隆基所说的经理人的劳力的价值又如何体现?但对于罗隆基举美国“贫者变富、富者愈富”的现实例子来求证,则有点牵强附会,因为他们两者的立意不同,马克思是就一般规律来说的,而罗隆基是就特殊社会而言的,所以罗隆基用美国的实例,不足以反驳马克思一般性论述,何况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社会是有所不同的。  

  (四)反对共产主义

  对于马克思把暴力革命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策略方法,罗隆基说,物质条件没有改换,单单用暴力杀尽资本家,创造不了新的社会。经济上共产政策的实现,不是用恐怖行为可以为力的,因此,在社会的改造上,暴力的功用是有限的,“恐怖”行为在心理上或者有片时的效力,但物质社会没有根本的改变,暂时变换了的心理是立脚不住的。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支配思想的经济条件没有改换,杀人放火,除了报复作用外,是没有高深的意义的。可靠的方法应该是“和平的演变”。

  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一是消灭阶级;二是将来的经济组织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关于前者,罗隆基十分不解,感到莫名其妙。他批驳说,资本阶级,可以打倒,无产阶级,得到最后胜利,这点我们姑不加以怀疑,同时亦可以说是我们的希望。不过从有阶级的社会转变到无阶级的社会,这狸猫换太子的戏法,我们真莫名其妙了。罗隆基指出,马克思用他的辩证法,证明共产主义的社会到了社会进化的绝顶。动的社会,忽然不动,变的社会,忽然不变,是自相矛盾的。罗隆基认为,到了无阶级的社会,阶级自然会生出来。资本阶级打倒的时候,就是无产阶级起首分化的时候,这就是社会演化上的自然结果。这又是无阶级社会不能实现的证据。至于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罗隆基认为,一个社会里,我们可以承认“各有所能”,但我们不能担保“各尽所能”。他认为,共产党人那套人人可以变成“完人”,“各尽所能”的是过滤的说法,是在宣传上的欺骗。罗隆基进一步从人性上分析,说物质条件支配人的思想,这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哲学。共产党的魔术在哪里,可以使人人都成绝对没有自私观念的完人?至于“各取所需”,罗隆基认为,问题更为繁杂了。既能“各取所需”,就可要索无厌,到这地步,共产党人一定要说“各取所需”自有限制。试问,限制的标准又在哪里?共产主义者说,理想社会里,谁要什么,谁取什么,无标准就是标准,无限制就是限制。这无疑回到大自然的境域里去了,结果,这当然是绝对放任的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天演社会。这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吗?这是共产主义者革命的目的吗?罗隆基批驳马克思把暴力革命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策略方法和共产主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观点,其目的在于反对中共暴力革命的理论来源,用他的话来说,“只要证明别的方法可以得到共产党所要的目的”5就可以。

  其实,罗隆基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并没有多少新奇的论点,只是把西方学者的一些观点集中起来,加上一些中国的材料而已,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对共产主义,提出了许多怀疑点,这些不是我的创见,其实许多都是欧西学者已经说过了的。”从罗隆基的行文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在借用以费边社会主义者的论点,来批驳中国共产主义理论。罗隆基在他的文章中经常大段的引用费边社的萧伯纳、拉斯基(Harold J. Laski)以及弗布(即Webb,今译韦伯)夫妇等人对共产主义的评论,作为他自己的观点或者证据。拉斯基曾着《共产主义论》一书,书中主要章节的标题即为“唯物史观”、“共产主义的经济学”、“共产主义的国家论”、“共产主义的战略”6,罗隆基〈论共产主义〉一文的结构和主要论点受此书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所以罗隆基反对共产主义的理论是来自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