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媒体(一)
详细内容
摘要目前我国新闻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理念层面应该把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深入把握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成要素、各个环节以及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厘清不同环节的实践目的,建构良好的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生态,才能最终有效地服务于新闻学整体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系统 整合 实践主体 互为平台
新闻学专业是一门非常强调实践性的学科,因而实践就成为新闻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既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运用与反馈过程,也是架构学生学习和就业两个阶段的桥梁。在这一实践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将课堂学习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新闻采写的操作能力,不断积淀新闻采写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实践活动查漏补缺,不断检验已有的新闻专业理论和知识系统,并进一步弥补或纠正课堂学习的不足和失误,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做好充分准备。由此可见,实践环节完成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新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效果。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新闻业对专业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唯有根据这一要求进行科学调整和谋划,才能培养出媒体需要的专业人才,完成新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正确认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科学理解和把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合理设置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我国新闻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理论建设和媒体实践脱节、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层次上的衔接、实践教学目标模糊等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理念层面应该把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深入把握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成要素、各个环节以及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厘清不同环节的实践目的,建构良好的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生态,才能最终有效地服务于新闻学整体的教学目标。
一、不同教学实践环节的系统联结
目前,我国新闻专业教学实践存在着方式单一、环节少、环节之间缺少系统联系的明显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了新闻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新闻专业教学实践应该是不同实践环节的系统联结,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教学环节相互衔接,形成时间层面的连续性
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系统性、完整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根据年级、学期的不同,遵循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原则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新闻专业课堂教学设计同样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但是遍观大多新闻院系的教学现状,新闻专业实践环节的设计却一直较为粗疏,往往只在大三或者大四安排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其他实践活动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往往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往往取决于单个学生的主动性与否,这样,不仅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不足,而且还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明确的目标指向,因而往往无法保证专业实践环节的完整和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专业学生的业务水平的迅速提高。实际上,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活动从一年级入学伊始就应该纳入到整体教学过程当中,针对不同学期和学年的教学安排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从而才能保证教学实践环节的始终连续不断。
2.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循序渐进,体现内容层面的阶段性
新闻学专业实践活动形式上的过渡、衔接,根本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一样,实践教学也应按照由简入繁、由易而难的顺序,根据不同学期的学生培养目标,配合不同的课程结构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如从对媒介环境的宏观感性了解到对媒介机构构成以及新闻信息生产过程和环节的清晰把握,从对新闻基础理论的深入认识和梳理到采写编环节的认真实践,从基本的新闻生产能力的培养到不同类型新闻文本的微观操作等,都需要通过新闻实践循序渐进的过渡与衔接。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说,新闻专业实践的环节和内容都要按照学生学习的接受规律和专业基本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才能保证每一实践环节明确的目标和扎实有效的教学结果。
3.不同的实践方式有机统一,构成全方位的整合性
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设有大量的新闻业务课程,各业务课程都要求不同的实践活动方式与之配合。同时,新闻学专业又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要求不同实践方式共同指向一个大的总体培养目标。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新闻专业实践活动方式往往较为单一,且缺少彼此间必要的系统联系,缺乏培养目标的有机整合,因此很难满足学生提高新闻综合能力的需要。笔者认为,新闻专业的实践方式应该建立在几个环节统一的基础之上。
其一,课堂教学和媒介实践的统一。课堂教学和媒体实践互为补充,互为助推力量,共同指向同一个培养目标。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建立在对媒介发展实践认真考察和规律总结的基础之上,整体教学要随媒体实践的发展而进行适当适时的调整,不关门办学;而媒体实践要建立在对课堂教学效果检验和运用的基础上,不能漫无目的、信马由缰,要和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谐一致。
其二,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的统一。短期实践是指伴随新闻业务课程而有针对性安排设计的实践活动,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周。长期实践是指在第七或第八学期安排的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践活动。目前,各新闻专业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基本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目标一致、前后勾连的整体,不同实践方式的成果得不到有机的延续,实践的最终效果难免大打折扣。新闻专业实践应该是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的有机统一,将二者同时纳入新闻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做出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规划,对学生的长期实践和短期实践分别给予不同的业务指导,因课而异地制定评价指标,既保证实践环节的连续不间断,又在实现不同实践目标的基础上完成实践内容的渐进和整合。
其三,课堂讲授和实际操作的统一。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表现在其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课程内容自然应该始终与媒介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新闻专业的教学不能单纯地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而要通过边讲边练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即便是一些基础理论课程,也可以通过强化案例分析的方式,紧密结合媒介的实际情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判断和思考。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课堂讲授和实践操作要相互统一:通过操作练习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而通过课堂讲授则要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练习内容和方式。
二、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系统建构
作为一个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新闻学专业的“教”与“学”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系统关系,因此新闻学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的新闻实践能力更是制约自身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闻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强调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的基础上,着力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唯其如此,学生的业务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笔者以为,新闻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建构和提高至少应在以下两个层面得到体现:
1.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新闻理论
新闻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理论深度的积淀是其新闻教学能力和新闻实践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有学然后能教”、“离学不足以言教”是基本的教学规律,蔡元培在几十年前就有过这样的警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干”,“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⑴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系主任Betty Medsger也曾经说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研究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我建议新闻学院应该要求所有在职的教员和助教从事持续的与新闻学有关的研究、写作并发表论着。在教学之外,研究帮助大学来完成其更新知识的使命。”⑵可以说,大学专业教师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就是理论研究能力,不管从事哪一门课程的教学,新闻学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积淀,而后才能真正有效地体验新闻实践,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感悟能力。但是纵观我国的新闻教育队伍,专业性的理论研究显得极其薄弱,尤其是和那些历史悠久而发展成熟的学科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