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确定决策标准之考量――鉴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方案设计的反思(一)
详细内容
摘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需要更好的规划、更高的管理标准和更开阔的视野。示范院校的发展,需要清晰的策略分析,需要系统的、理性的管理方法。目前,多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方案更多体现的还是功能管理思路和策略。在建设方案设计中,要正视“设计壁垒”、考量“决策标准”、明晰“路径选择”。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方案设计;决策标准;路径选择
在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的关键期,作为导航,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有28所高职院校经评审成为2006年度立项建设单位。目前,这些院校的“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已在网上公示,成为高职领域倍受瞩目的热点。反复学习领会后,有几点想法与同仁交流。
一、正视“设计壁垒”
审视正在公示的各个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设计方案的行为过程,不难看到,从上至下,对于建设方案非常重视,高职学院更是致力于方案的策划和关键环节的设计。研读各建设方案,几乎开篇都是总结和提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自身办学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明确具体的指导思想,彰显领军者们在高职院校管理决策、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等层面的能力;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抓好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主要工作。
但是,长期以往的思维习惯,迫使自己从“方案”的两端思辨、就方案本身比较,一些问题不断萦绕:为什么要准备建设方案?依据是什么?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方案?方案目标和评价标准定位在哪儿?这些方案真的切实可行47操作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呢?高职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反思中发现,许多问题需要从决策标准予以考究。示范性院校建设中,中央财政将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百所院校改善教学试验实训条件,兼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为此,各推荐院校基本就是围绕几个关键点对建设方案竭心进行设计。这几个关键要素也就成为各个已被推荐和正在准备参加下一轮竞争院校选择决策的行为核心。能否满足这些主要约束条件便也成为建设方案设计者们的主要应对目标。结果是:一方面,在方案创建中,高职学院规划的能力得以提高,管理团队理解政策的水平得以提升,学院的工作重点有了明确的指向。另外一方面,由于决策标准的引导,创建方案中的认识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是真正的服务对象被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就业方式变化面临的实际问题无人关注;二是方案中关于专业前景的可行性分析,仅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出发,忽略对劳动力使用情况和来源情况的剖析;三是强调“产学结合”只站在己方的立场,未能考虑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的具体条件,特别是方案操作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引发的问题;四是就方案本身而言,更多的局限于确定目标,忽略了更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工作方法和对将来预见性的判断及其抉择,可见,“一柄双刃剑”使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未能避免囿于自身的“设计壁垒”。
二、考量“决策标准”
决策是管理者面对实际问题,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做出决定的过程。决策标准就是在一定价值观念指导下满足需求的行动准则,它发挥着指导和约束作用。它应具有目的性、前瞻性、选择性、实施性的一般性特点。其中如何选择定位目标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