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计算机理论>浅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

浅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

详细内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此时我组织了计算机兴趣业余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扩大眼界,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
  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如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墙报、广告设计、组织参加各种比赛等。 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小组的成立和竞赛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方法上,多“管”齐下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课题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实验法等。 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主要采用讲授法,通过精讲加巧练,使学生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对上机操作课,主要采用讨论法。 通过讨论,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探索,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课题式教学法也主要是用在上机课上,做到每课时一个专题(包括例题和练习)。 多媒体教学法则通过制作一些幻灯片,融入一些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使讲解的内容和操作的过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一般情况下,在授课时不必要讲满一节课,总是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 而上机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
  3.实践能力的改革3.1 实践能力的教学无论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还是程序设计专业课程,上机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经过大量上机操作,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上机操作教学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以往,教师在上计算机实验课之前,先要“讲实验”,即把实验内容从头到尾讲解一番, 说明每一步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教师还必须强调学生不要进行诸如删除系统文件、修改注册表。 这种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际操作分离,不符合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规律,教学效果往往不很理想。 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这样,可使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直接学到教师的操作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捷径。
  3.2 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 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微机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开设都突出专业特色, 也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
  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偏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以及教师实践指导方法的缺陷等。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每个在校学生每周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 8 课时,上机总机时不少于 500 课时。 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 5 比 5 或 6 比 4。 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 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 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 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
  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应该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