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图书馆管理>关于总分馆制在国内图书馆的实现(一)

关于总分馆制在国内图书馆的实现(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 图书馆 总分馆制 管理模式 分类号
  
  论文摘要 总分馆制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通过介绍国内三大图书馆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分析总分馆制具备的特点和现存的问题,以期对国内其它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提供借鉴。

  总分馆制源于西方国家,其中,美国是总分馆制实行比较普遍的国家,体制也比较完备。根据美国图书馆法的相关规定,其公共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资源由总馆统一协调,图书馆的类型有总馆、分馆、图书站、借阅处和汽车图书馆等。随着总分馆制在公共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也同时逐步应用于大学图书馆,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多级设馆形式,它共有90个图书馆,包括5个大学馆、55个系馆和30个学院图书馆。这些馆都有基于网络的统一的管理系统、目录系统、借阅系统和馆员教育培训,总馆和分馆之间实行统一的管理与服务。
  总分馆制以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益为目的,通过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体系内各级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的互动,充分体现了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总分馆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图书馆界的关注。
  目前,我国各系统的图书馆都进行了总分馆制的尝试,如广东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起1个总馆、36个分馆和102个服务站的集群图书馆网络,服务和覆盖东莞32个镇区;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一些综合性的高校纷纷采用了总分馆制;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于2006年也采用了总分馆制。本文通过介绍国内三大图书馆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总分馆制的组织结构,归纳总分馆制具备的特点,为国内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提供借鉴。
  
  1 总分馆制在国内三大图书馆系统中的实现
  
  1.1 高校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合并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出现了一校多馆的现象,国内规模较大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总分馆制模式管理的尝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取消院系资料室,按学科门类重新建立专科分馆的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模式;由于高校合并,图书馆重组后由一个总馆和若干个分馆组成的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模式;在原院系所资料室基础上转型为分馆的北京大学模式;对院系资料室进行二级馆改造的海南大学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可以概括为:集中式、集中分散式、分散式等。
  在我国高校人事和经费等管理权限统一集中在学校的情况下,图书资料管理体制以集中式管理的总分馆制更为有效。因此,本文以集中式管理的中山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高校集中式总分馆制的架构。
  中山大学的总分馆制是典型的集中式架构模式,2004年,取消院系所有的分馆(资料室)建制。按学科门类和读者群建立学科分馆。现整个图书馆系统由南校区图书馆总馆、北校区医学图书馆、东校区图书馆、珠海校区图书馆共4个校区图书馆和经济与管理学科分馆、生命科学学科分馆、化学学科分馆等3个学科分馆组成。其组织架构模式如图1所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总分馆制采用集中式管理,人、财、物都由总馆全面管理,分馆不受院系领导。各院系所原来的图书资料从业人员由总馆统一考核、统一聘用、统一培训,并在全校图书馆系统内实行图书资料人员流动制。各院系所分馆(资料室)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学校下拨的购书经费、相关家具设备全部划归学校总馆集中管理。
  四个校区图书馆和三个学科分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体系。但各馆在文献服务方面又各有侧重,总馆主要实施全面管理职能和书刊文献资源统一采编工作,存放古籍、特藏、专藏等资源,侧重为学术科研服务。医学馆主要收藏生物医学文献,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珠海校区、东校区图书馆为基础图书馆,主要向本科生及教职工提供服务。学科分馆侧重收藏三大学科文献资源,为三大学科学术科研服务。学科分馆统一执行总馆的各项政策和业务标准,免费向全校开放,实行全校文献资源通借通还。
  
  1.2 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
  随着我国图书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省、市、地区为了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图书馆单一管理、单一服务的格局,各类公共图书馆都进行了总馆/分馆制的改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该网络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各区县图书馆及高校、科研等各系统图书馆为分馆。到目前为止,该体系已发展了79个分馆,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海图书馆与26家区县图书馆之间实现了“一卡通”借阅功能。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截至2006年底,全市形成了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馆,22个区、县级图书馆为分中心馆,118家街道、乡镇级图书馆加入的服务网络,实现了首都图书馆——区(县)图书馆——街道、乡镇图书馆三级互联。2007年,网络工程建设继续扩大覆盖范围,将在朝阳区、海淀区以及大兴区建设街道、乡镇级图书馆26个,全市各区、县级图书馆及各街道、乡镇级图书馆全部纳入网络,并辅以流动图书服务车,并全部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2005年底,深圳市、区公共图书馆全部实行联网,深圳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全面开通。
  这些都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图书馆共同体”,通过契约确立起彼此的关系,中心馆和基层馆在协议期内形成总分馆关系。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前提下,以一个规模较大、文献资源较丰富、技术力量较强的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在某一方面与其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图书馆为分馆,根据资源共享的需要,自发地组成类似于总分馆关系的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总馆分馆机制。
  下面以广东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为例,介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架构:
  2004年5月,东莞图书馆明确提出了“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效益”的总分馆模式实施思路,按照中心馆一分馆一服务站的形式促进图书馆向基层延伸。以东莞城市中心图书馆(即东莞图书馆新馆)为总馆,以各镇(街)、各系统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图书馆、单位内部图书馆、资料室为网点,以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和调节手段的地区性图书馆集群网。
  各级图书馆,被直接纳入到东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总分馆体系,“统一标识、集中管理、同一平台、共享资源”。
  截至2007年底,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起由1个城市中心馆、36个分馆,包括:24个镇街、8个村(社区、居委会)图书室、4个企业(学校)图书馆及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组成的城乡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
  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采用统一管理,分层服务:体系内的人、财、物由总馆统一调配,图书统一采购,书目数据统一编制,文献资源所有权归属总馆总馆负责全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采购、编目、分类、标引、加工,同时指导和协调读者服务工作;分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总分馆之间实行“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共同服务市民。
  至2006年,东莞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除购书经费外,各分馆的行政费用仍由当地地方政府负担,人员的录用和管理,还未纳入统一管理的范畴。实现经费和人员一体化管理为第二步目标。
  
  1.3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总分馆制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四个机构整合而成,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总馆设在北京,下设兰州、成都、武汉三个二级法人分馆,并依托若干研究所(校)建立特色分馆。其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
  国家科学图书馆负责全院文献情报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负责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服务,领导各分馆开展高效的文献情报服务。作为有特色的文献情报服务机构,各法人分馆根据全院统筹布局,参与全院文献情报联合建设,负责相应领域的战略情报研究和面向相应地域研究所一线的深层次用户服务;各个特色分馆,在服务本单位需要的同时,接受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业务指导,满足特色需求,服务全院,辐射全国;各个研究所图书馆,在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统筹协调下,共同支持研究所的文献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