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西部大开发报道的全局观与多视角化--“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探析(一)

西部大开发报道的全局观与多视角化--“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探析(一)

详细内容

1999年底和2000年初,中央政府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在全国上下进行西部大开发之际,怎样宣传西部大开发,报道西部的现实状况、发展优势,从舆论宣传上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便成为全国各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隶属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在全国影响深远的的《南方周末》在这次西部大开发的宣传报道中重拳出击,在2000年推出了“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得到全国新闻界,西部地区领导和人民的认可。这次报道的成功因素很多,但仔细分析,主要得益于报道的全局观和多视角化。南方周末的编辑记者探索的这种对西部大开发的报道方式值得各媒体借鉴。

一、报道中全面把握西部大开发与东部、中部的发展关系

西部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西部的开发就不仅是西部的事情,它必将与东部、中部的发展互动。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正是从这个全局入手,不把西部大开发孤立地进行报道,而是在重点报道西部大开发的意义,西部的现实和发展机遇的同时,把它置于一个大环境中,通过各方面的比较,来显示西部与东部在观念、资源各方面的优劣势。记者在四川采访时,正值“西部论坛”在成都举行。这个论坛报名参加的有69家世界五百强企业,17家港澳台日企业,近100家国内重点企业,171位海外政要,30多位海内著名学者,国务院15个部、委、办的负责人和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团。记者抓住这一契机,采写了《西部论坛:20条政策出台》、《论坛上的西部》等报道,并对一些专家学者,西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进行专访,通过他们的谈话,把怎么开发西部,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中、东部与西部的联系凸现出来。另外,在这次系列报道的最后一期中,《南方周末》以大半个版面从武汉、上海这两个中、东部城市出发报道中、东部与西部发展的的关系。在《武汉:东拓西进》中武汉学者谈了关于中部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机遇与挑战;在《从上海往西看》中,专家谈了东西经济关系等问题。也是在这期上,刊登了一批专家、学者及新闻界的前辈领导的座谈发言摘要《在北京倾听专家学者的论见》。9位经济学专家和两位新闻界领导纷纷从不同角度对西部发展,西、中、东三部的互动,西部开发怎么宣传报道进行发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在座谈会上认为,该系列报道成功之一是把握了全局,从全国的角度来报道西部开发。“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正是从全局进行把握,不仅让读者对西部大开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对东、中、西、部发展中互动的关系有了全面的理解,也使得报道全面,又独具特色。

二、报道的多视角化

“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历时两个月,连续8期,用了33个版面,派出10路记者进行采访报道。10路记者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西部的优势和不足,西部开发应如何进行。整个报道有客观事实、有理论深度,给人以体立感。

平民视角

在西部报道中,许多媒体都是从经济、文化等一般化的角度进行报道,而忽视了西部大开发的主力军西部百姓。南方周末的编辑记者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去采访报道普通的西部百姓,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想法。推出5篇《西部英雄》、6篇《西部纪事》。西部英雄大都是商海的弄潮者,他们的思想经历,代表着西部的一部分人的思想经历,如《从个体户到企事家》、《夏山泉的故事》等。而“西部纪事”是关于西部村镇和关于那里的生态环境、关于老百姓的生活、观念的报道。这样的报道视角,把一个真正的、活生生的西部展现了出来。也使得该系列报道中的专家专访、记者手记所提的观点和建议有所依托,丰富了报道的内容。

专家角度

在每期的4个版中,都会有一期记者对专家学者关于怎样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专访,8期共21篇(不包括最后一期的学者们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从理论上,从专家学者的角度报道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开发模式以及与中、东部的关系。这些专访涉及到西部金融政策、国企改造、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区域化、政府角色、工业结构、东西部经济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西部开发中必须面对的。因为专家学者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所以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尤为重要,为西部怎样开发提供了参考意见,也增加了报道的理论深度。

(3) 领导视角

西部大开发的成与败,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的责任重大。作为一个地区的主要负责人他们打算怎样进行开发,也是西部百姓和全国人民所关心的问题之一。该系列报道推出的9篇“书记、省长、市长访谈录”就各地区实施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报道。这些负责人的谈话不仅让读者知道各地区的开发方略,也让读者在对比阅读中了解各省地区在资源上,开发模式上的异同。如11月9日的省长访谈《专访线运录》和《专访邵琪伟》。钱运录是贵州省省长,邵琪伟是云南省副省长。钱运录认为贵州开放市场的态度是坚决的,不会设置制约外来投资者进入本省市场的障碍;邵琪伟则表示要搞独特的优势产业,做到人无无我省,人有我优。他们的不同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的开发策略。

记者视角

记者深入一线采访,10路记者共采访了40多个点。他们采访了各种不同的人,亲历着西部的风土人情,自然就会有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许多感想,他们的感想、观点与前面的又不完全相同,他们在东部工作,到西部采访,很自然地会去作比较、去思考。8篇“记者手记”记叙了记者对西部和西部大开发的认识。如记者伍小峰在《观念值多少钱》中提到这么一个故事:“这里村民只吃自种的粮和菜,没肉吃,个把月才上集市换盐,不看电视。记者正为村民境况嗟叹不己,不料一个蹲在门槛上抽烟的男子扭过头来,悠悠地反问记者:‘白天有饭吃,晚上有老婆抱,这咋就成了苦日子哩?’”记者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们以所见所闻的事实告诉我们西部是怎样,西部百姓的观念如何。读之令人深思。

总而言之,对西部大开发的报道,必须结合西部特点在报道方式上有所创新,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做到报道既有全局观,又有深度;既有事实报道,又有理论观点;既有平民的看法,又有专家建议。“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这种注重报道的策划与创新,这种全局观、多视角的方式,对西部大开发的宣传报道会有所启示。 论影响广播听众流动的几个因素

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媒介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原来广播、电视、报纸三足鼎立、平分秋色的旧有局面被打破,电视发展迅速,成为传媒的大哥大。报纸更是不甘寂寞,都市报异军突起,报业集团纷纷建立,报纸在不断地加强它原有的势力。只是广播在这些年中过得比较平淡,受众被电视、报纸给拉去了,早年的龙头老大的地位不复存在,再加上第四媒体的崛起,广播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极为不利。在这种有点四面楚歌的境地中,广播如何来使得其听众不会散失,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听众便成为广播人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有几个关键因素会影响受众接收或拒绝收听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