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论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自尊感的培养(一)

论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自尊感的培养(一)

详细内容

摘 要:自尊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代写论文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自尊感,体育教学应做好以下改革: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改革体育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调整体育课程设置;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更新体育教学方式;改革成绩评价标准,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自尊感培养;心理健康

    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各学科也应该有所作为。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感,促进大学生心身健康,是高校体育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自尊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自尊(self-esteem)也称自尊感,是社会评价与个体的自尊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西方心理学家W・James用一个著名的公式给自尊下了这样的定义:自尊=成功/抱负,即是说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其成就与潜在能力的比值。能力和价值是自尊的两个基本维度,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尊。我国学者刘毅和刘萍指出,自尊属于自我中的情感成分,是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和态度〔1〕。相信自己的才智,认定自己一定能成功,这应是大学生自尊的本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有以下三项指标: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的根源。良好的自尊与积极心理行为密切相关,它可以化解冲突,达到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和谐。低自尊则是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可以说自尊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只有当个体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产生了肯定自我的情感体验之后,才能接受自我、悦纳自我,才能维护心理健康。
  
  二、自尊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1.自尊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情绪、气质和性格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如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自尊,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自尊还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人生命适应的心理根源。正是从这个意义说,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尊感的高低,自尊是心理素质的核心。
  2.自尊感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自尊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自尊感高的人乐观、自信、主动、热情、乐于助人、有成就感、对人生和生活感到充实和有力量;而自尊感低的人则表现为自卑、失望、抑郁、无助、孤立、害怕别人注意自己。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自尊存在着因果关系,高自尊的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成绩,而低自尊的学生则有较差的学业表现。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自尊与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有显著相关,低自尊是攻击行为发生的一个显著“预报器”〔2〕。自尊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和归因方式来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积极的自尊使个体的人格朝着健全的方向发展。
  3.自尊感是大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前提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自尊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合适的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这种人的基本特征,一是富有创造性;二是具有建设性和信任感;三是具有独立自主性〔3〕。这种人也就是马斯洛心目中的自我实现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指作为人类共性的潜能的自我实现;二是个人潜能和特性的实现,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如果说情感是人作为种的存在所具有的心理现象,那么有关自我情感的有效判断则是人作为类的存在所特有的心理品质。人在犯错误后的羞愧感,遭到失败后的耻辱感,成功后的自豪感以及对自己的满意感等,这种由自尊而引起的情感体验无疑会成为一种前提性暗示,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取向。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自尊感,可以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