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歌声飞扬(一)
详细内容
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三字经”:语文课,真易瞌,风一和,脑迷惑。为什么学生一上语文课就容易瞌睡呢?很显然,语文课有时缺情趣,再加上难以与其他学科一样,努把力便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很多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一种无奈的情绪。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我有一个小小的尝试:让歌声走进语文课堂。歌曲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能在社会上广泛而又持久地流行,并能影响某个时代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好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唱歌或听乐曲能愉悦人们的心情,激发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大多同学对歌曲尤其是对流行歌曲津津乐道,对什么歌星唱了什么歌是什么样的歌词能如数家珍,所以我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乐他们所乐,在乐中学得知识。因此,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较果。只要教学氛围和谐,课堂上就可以让歌声飘扬,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可以成为流动的美。
一、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不过,所选的歌曲必须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我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和欣赏乐曲,从而了解草原概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愚公移山》时,也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手江涛唱的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时,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欣赏乐曲的旋律,体会其中的意境等,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其次,要启发。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使他们深入理解乐曲的意蕴。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乐曲配以独白,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要衔接。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好过渡的环节,如注意设计好提问以及问题的展开等。在乐曲播放完毕时,要顺势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使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用歌曲导入,时间控制在4至5分钟较为合适,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般地说,演唱一首歌曲大约需要5至6分钟,这使得用歌曲导入具有可行性。
二、配乐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朗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配以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如朗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可配以轻音乐《空山鸟语》。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有负面迁移,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恰当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