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问题式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让学习者置身于"问题"之中,使"学习"和"任务"、"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问题设置引导质疑培养意识问题延伸
问题式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打下深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技能。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化静为动,改变原来课堂教学中的师讲生听模式,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意识,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观,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那么,语文"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呢?
一、问题的设置要深度难度兼备适宜。
语文课堂上问题的提出,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把问题设在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探究的规律上。要问到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热点"上,唯其如此,方能引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二、善于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和学生一起读文章,二者的读书感受常常很接近。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来教授学生,他们听课会乏味的很,因为你讲授的东西是大家咀嚼过且大体明白的问题,没有认识的新奇感和思维的挑战性;如果再浅尝辄止硬套教参,效果只能是乏味且僵化,结果语言后面的多层面的思维性没有了,语言体会的个别差异性没有了,语言内涵的丰富延展性没有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也要终止了。教师要超越与学生共有的思维层面,必须深入研读大家没有注意的地方,在看似无疑处质疑,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方能打破平庸,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三、提出问题要能激发"矛盾"意识。
问题式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问题"的设计,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题必须能够引出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点、基本概念、原理等,这应该是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学习。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问题予以解决,同时能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作出客观的评价,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