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注重课程导入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善于设问,让学生勤思考多练习。此外,还要注重师生感情的培养,让学生选择认可你并因此喜欢上语文课。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创设情景 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
我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许多非常聪明,理科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为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并将这些想法和措施归结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读课文、抄生字、分段、归纳中心……就像每天都肯馒头,味同嚼蜡,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这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挂图、幻灯、录像等)。在教《春》一课时播放一段有关春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美丽向往。于是春景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画面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在教《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借助投影仪打出赵州桥外形图,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例如在分析《鸿门宴》人物形象时教师设计的导语是:“鸿门宴上假如项羽杀了刘邦,历史会怎样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的重书历史画卷。教师富有感染力、激发力的语言,为下面的语文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例如在教《济南的冬天》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冬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使学生充满遐想,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导入中除了诗词导入,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入,好的导人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脑海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