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一)

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一)

详细内容

【摘要】素质教育要体现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我经常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进行自然过渡。只有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将来学生才会创造性地学习。具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abstract】What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must manifest: The 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face all student, take raises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as a key point. But must achieve this goal, must solve “begins difficultly” the problem, the basis “study the expensive
knowledge doubts, slightly doubts slightly enters, doubts enters greatly the maxim greatly”, I guide the student to the physical natural phenomenon which must study to
carry on the multi-position observation unceasingly frequently, asks the question, adopts “the discussion to inquire into tha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e inference and so on a series
of begins to move brain’s practice, the thinking activity to carry on the nature transition. Only then uses in the teaching fully the proper time, trains the student creatively to ponder the question,
the student only will then meet in the future creatively the study. How to train the student specifically “the innovative idea” ability?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讨论探究. 创新思维
【key word】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nnovative spirit. Practical ability. The discussion inquired into. Innovative idea

素质教育要体现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物理学研究的是力、光、电、热、声、磁等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着重于以创新教育来展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进行尝试。

初学物理的学生,由于对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上的要求缺乏认识,学法上尚未入门,不会学习,也就谈不上正确思维,更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创新思维。而要将物理学好,必须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我经常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进行自然过渡。

下面我就《大气压强》这一节的教学,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教实验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一章《压强和浮力》第三节《大气压强》这一节中,为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教材中设有很多演示实验,而新教材上安排的实验和以前相比又有所变化,更贴近生活,但是有些很难找到合适的材料,有些不够刺激,给学生的印象不够深,需要对这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或替换。我在教授本节内容时为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做了三个实验,其中实验一:将水浇铁皮罐实验改为塑料瓶装热水实验;实验二:将“吸管吸饮料”改为“瓶口吞鸡蛋”实验;实验三为教材上安排的“塑料挂衣钩实验”。在此不再介绍它的实验过程。

以上三个实验都是为了说明大气存在压强,但是都体现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实验一和实验三的优点是选自生活中的材料来做实验,说明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觉得原来物理离我们这么近,就在我们身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避免了用复杂仪器来做实验,让学生觉得高深莫测的现象。而实验二:瓶吞鸡蛋实验,有一定的刺激性,极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会觉得很奇怪。经过老师的解释,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我们周围空气也有压强,也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老师还可以对这个实验继续挖掘,如不妨问问学生:“同学们,鸡蛋已经被瓶子吞进去了,怎么才能使它完整的出来呢?”也许这个时候有些好奇的学生已经质询老师了,但不管怎么样,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老师应该想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好时机,不能错失。这时,你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会儿,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除非把鸡蛋捣烂掉,没有他法”,而有的同学会说“把瓶子打破,就可以完整地取出鸡蛋来”,有的学生也会说“要利用大气压取出鸡蛋”。这时,我说:“这位同学的见解很独特,就是利用气压把它取出来,解铃还得系铃人啊,同学们能想到这一点,真了不起!”我接着又反问了一句:“那么如何利用气压把它取出来呢?”此时,学生不知道如何操作,回答不上来,毕竟学生没有学过“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个知识点,等待着我来解决。我不慌不忙地按图纸进行操作,将鸡蛋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