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我的教学我做主――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一)

我的教学我做主――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喜欢学、主动学,并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变“畏学”为“乐学”。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三是改变认识,用全新模式教学;四是反复诵读,读出美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变“畏学”为“乐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讲确实是个难啃的骨头。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也简直是“天书”,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在语文教学改革热火朝天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那么如何改革这种文言低效的现状呢?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使其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变“畏学”为“乐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语用、词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1.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想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因势利导等,正是这些有生命的词语能有效地鼓舞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与路”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学效果才会有提高。
  3.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教学语言应当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教师的语言应该机智幽默、感情真挚深厚,不能平铺直叙。如,在讲《孟子二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将青蛙一下子放到沸腾的油锅里时,那只青蛙一下子跳了出来,安然逃生;后又把这只青蛙放在了盛满冷水的锅里,然后慢慢加热,等青蛙意识到危险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故事讲完后,学生纷纷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事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于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的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