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抛锚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关抛锚式教学的理论研究的介绍的文章比较多,也很精辟,但有关抛锚式教学具体的操作介绍比较少,本文不具体介绍抛锚式教学的理论,仅谈谈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锚式教学模式;物理教学
抛锚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弹性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种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1.抛认知冲突式“锚”
认知冲突是指在智能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符时,在心理上产生的冲突现象。认知冲突的结果,导致个人原有概念的改变。认知冲突在教学中时时出现,这样,我们就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讨。
如压强的教学,出示一个比较大吹有一定气体的气球,一块上面有很多钉子尖的木板。问用这个木板上的钉子去和气球挤压,气球会怎样?学生一致认为气球会破裂,老师马上演示,结果气球没有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压强的教学抛下了锚。学生围绕这个锚展开这节课的探究学习。
再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锚:在两个固定的位置上系上一根细线,几乎相平,然后提一个200克的钩码,发现细线从中断了,说明这两根线没有承受住这个钩码,问用一根这样的细线能提起这个钩码吗?学生猜想不能,然后教师用同样的一根细线提,学生意外发现把这个钩码提起了。学生就会想,为什么两根细线吊不动的一根细线就吊起了?力的合成的分力大于合力的“锚”就抛出了。学生围绕这个“锚”来学习力的合成。
2.抛陷阱式的“锚”
陷阱原指表面覆盖伪装的坑穴,比喻害人的圈套。陷阱式的锚指教学中故意设置一个陷阱,让学生去跳,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一个与原来经验相矛盾的结论。错误是改进建构的契机。让学生先错一下,通过诱陷诱出各种谬误,并给予纠正的一种教学的方法,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高中电阻的测量,先引入初中测量电阻的方法和原理,请同学们画出电路,有两个接法,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来,问:推测一下用这两个电路测量同一电阻,结果的什么差异?学生一般认为没有,老师也暂时认可,然后用桌上给出的仪器做一做,有一个1欧的电阻和1千欧的电阻,可调直流电源,一个3伏的电压表,一个电流表和一个10毫安的电流表,一个滑动变阻器,用两种电路各测一次,看看情况怎样?学生做后表示惊讶,相差很大,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相差这么大?陷阱式的“锚”就这样抛出了,然后学生围绕这个“锚”找原因,最后引入内接法和外接法,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使学生理解了它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