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治疗消渴病理论特色探要(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孙思邈;,,消渴病;,,理论特色
摘要:从大医孙思邈的著作中赏析归纳其防治消渴病的理论特色,为中医防治消渴病提供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
关键词:孙思邈; 消渴病; 理论特色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在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资料,形成了成熟的防病治病理论体系,对今天的糖尿病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纵观历代医家及诸多医籍对于本病的理论贡献,从学术内涵、理论特色、临床价值的高度审视,有一位医家功不可没,其贡献在众多医家中亦无可比拟。他,就是唐代大医孙思邈。笔者研习了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中相关章节,深深叹服其中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特色。现揣其要归纳浅述如下。
1 “上工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究萌芽”──重在预防,防治结合
孙思邈 在《千金方?养性序》中强调了“治未病”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善养性者, 则治未病之病, 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 不迫即消之后”。他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所有疾病的防治当中。对糖尿病防治,可以说,在世界医学史上孙思邈是倡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思想的先驱。在消渴的治疗过程中,孙思邈将这一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最为看重患者自身的预防调摄。
1.1 节制房事“凡人生放恣者众,盛状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惧不能房,多服石散,真气既尽,石气孤立,惟有虚耗,唇口干焦,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黄,大便干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说明久服丹石并房事不节,阳强精走,肾阴虚耗,亦是消渴患病的主要病机,强调节制房事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1.2 避免精神刺激《千金方》卷第二十七《养性》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又言:“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觉,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等精神因素均可以导致内分泌失调而出现血糖的改变,这一点已得到现代医学的证实。临床实践表明,恐惧、紧张、绝望、悲伤、激怒等情绪均能导致血糖升高,血中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及胰高血糖素均升高,胰岛素含量减少,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孙思邈通过“养性”预防消渴等诸多疾病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及临床实践完全吻合。孙氏在其长期实践中发现, 消渴患者易罹疮痈。他指出: “消渴之人, 愈与未愈, 常须思虑有大痈, 何者? 消渴之人, 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痈也, 当预备痈药以防之。”体现了防治结合的思想。在《千金方》中还有大量的养生预防内容, 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安身之本, 必资于食”──饮食治疗
孙氏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 种, 分为谷类、蔬菜、果实、鸟兽四类, 其中大部分是日常食品, 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主治和禁忌,书中又列“补益”专项, 对病后虚弱、年老体弱者, 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方剂。《千金方》一书中专列第二十六卷食养、食疗。其中记载果实类30 种,蔬菜类63 种,谷类24 种,鸟兽类45 种,共计162 种。食疗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篇,奠定了我国食疗、食养学的基础。孙思邈强调:“安身之本,必资之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可见饮食及其调摄对人类生存的重要,食治具有药疗难以替代的作用。合理安排饮食, 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供应, 使脏腑功能旺盛, 气血充实, 从而增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正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适当的药食又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祛除寒热, 增强体质, 达到驱邪除病的目的。这一食疗原则适合于所有病人,消渴患者更是如此。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糖尿病应注重饮食疗法、饮食控制的医家。 孙氏首先认识到饮酒是诱发消渴的重要因素。“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蚱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孙思邈对酒的性质和过量饮酒对人体的危害认识十分清楚。现代研究已经表明,饮酒能导致肥胖增加,肝糖元合成降低,诱发胰腺炎、神经炎,加速动脉硬化等,从而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外,长期饮酒能引起微量元素铬和锌的缺乏,这对糖尿病的发生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微量元素铬对维持糖代谢、脂代谢有重要作用,有葡萄糖耐量因子之称。铬缺乏时可导致糖耐量减低,葡萄糖能量不能充分利用。微量元素锌存在于胰岛细胞内,可维持胰岛素的结构和功能。锌缺乏引起胰岛素减少,对碳水化合物的耐受性降低,从而对糖尿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因此,日常生活中坚持不饮酒(尤其是高浓度白酒) ,对于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是十分有利的。控制“咸食和面”是防治消渴的重要措施。“咸走血,多食咸,令人渴,何也?答曰:咸入胃也,其气走中焦,注于诸脉,脉者,血之所走也,与咸相得,既血凝,凝则胃中汁泣,汁泣则胃中干渴。渴则咽路焦,焦故舌干喜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胃走于血。”孙思邈明确提出忌面、米及一些水果的饮食疗法治疗糖尿病,比西方国家借用饮食管制(始自1796 年) 早千余年。限制咸食和面的饮食治疗原则,能防止营养过剩,体胖超重而发生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