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蔓菁本草及功用考证(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考证水蔓菁的药用品种及功用。方法查阅古今有关文献,以本草文献为依据,结合当代水蔓菁的品种应用,对水蔓菁的药用品种、用药部位及功用加以考证。结果水蔓菁为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水蔓菁Veronica linariifolia Pall. ex Link subsp. dilatata (Nakai et Kitag.) Hong的干燥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咳化痰等多种功用。结论 水蔓菁是一种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中草药,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
【关键词】 水蔓菁 ; 本草考证; 品种; 功用; 现代研究应用
1 本草考证
水蔓菁始载于《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1〕记云:“水蔓菁一名地肤子,生中牟县南沙冈中。苗高一、二尺,叶仿佛似地瓜儿叶,却甚短小,卷边?面,又似鸡儿肠叶颇尖峭,梢头出穗,开淡藕丝褐花,叶味甜。采苗叶炸熟,油盐调食”。中牟县即今河南省开封一带 。《全国中草药名鉴》〔2〕载“水蔓菁(共2条) Rorippa globosa (Turcz.)Hayek十字花科植物:风花菜。”“Veronica linariifolia Pall. ex Link subsp. dilatata (Nakai et Kitag.) Hong玄参科植物:水蔓菁。”《江苏植物志》〔3〕载 “水蔓菁(铜山)Rorippa globosa(Turcz.)Thellung(Nasturtium globosa Turcz.)为十字花科是菜属植物。一年生草本,高达1 m。茎直立,分支,基部木质化,下部有柔毛。叶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3~6 cm,宽1~2 cm, 基部耳状,抱茎边缘作不整齐齿裂,两面无毛。花黄色。角果球形,直径约2 mm,种子多数,细小,卵圆形,淡褐色,表面有纵沟,花期5~6月,果期7~8月。各地都有分布,生在路旁沟边湿地,较旱的地方也能生长;南北各省和台湾都有分布。嫩植株可做饲料;种子可榨油,含油率11.6%。”从植物形态看,本品与《植物名实图考》所述水蔓菁的品种显然不同。《中国药典》〔4〕载“水蔓菁(勒马回)为玄参科水蔓菁Veronica linariifolia Pall. ex Link subsp. dilatata (Nakai et Kitag.) Hong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挖,除去杂质,干燥。”其性状描述为“本品长20~100 cm,根呈须状,浅灰褐色。地上部分被细绒毛。茎圆柱形,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对生或互生,无柄或有柄,也多卷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狭卵形或宽披针形,长2.5~6 cm,宽0.6~2 cm,黄绿色或暗绿色,基部渐狭,边缘有锯齿。穗状花序顶生,蒴果扁圆形,种子细小。”《全国中草药汇编》〔5〕述“勒马回,别名:斩龙剑、蜈蚣草、追风草、一枝香。来源为玄参科婆婆纳属水蔓菁Veronica linariifolia Pall. ex Link subsp. dilatata(Nakai et Kitag.) Hong,以地上全草入药。”“多年生草本,通常高50~90cm。”“9~10月间开花,花蓝紫色,”“生于山地草原间。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省。”“茎叶繁茂时割取全草,切段,晒干,或鲜用。”《中国植物志》〔6〕载“水蔓菁为玄参科婆婆纳属,水蔓菁《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追风草(河北),广布于甘肃至云南以东陕西山西和河北以南各省区。”《中药大辞典》〔7〕载“水蔓青,〔异名〕狼尾拉花、气管炎草、一枝香、斩龙剑、追风草、勒马回、哮喘草。”“基原为玄参科婆婆纳属水蔓青的全草。”“水蔓青Veronica linariifolia Pall. ex Link subsp. dilatata (Nakai et Kitag.) Hong”“花冠蓝色或紫色,少白色,”“花期6~9月”“产于河北、山西、江苏、山东、陕西等地。”“根呈须状,主根不明显。”从形态描述看,《植物名实图考》所述水蔓菁与本品基本一致,但《植物名实图考》所述水蔓菁“开淡藕丝褐花 。”而《全国中草药汇编》述“9~10月间开花,花蓝紫色”,《中国植物志》《中药大辞典》述“花冠蓝色或紫色,少白色,”“花期6~9月”。它们所述花的颜色及花期略有差异,可能和产地不同有关。《全国中草药汇编》〔5〕述“以地上全草入 药。”笔者参阅文献认为水蔓菁用于饮食取地上全草;药用应取带根全草。而《植物名实图考》附图叶缘锯齿较深,可能为绘图失真所致。
2 功用考证
水蔓菁为民间草药,最早用于解饥,《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1〕记云:“叶味甜。采苗叶炸熟,油盐调食。”随着民间对水蔓菁的逐步认识,发现了水蔓菁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中国药典》〔4〕载“性味:苦,性微寒。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止咳化痰。用于支气管炎,肺脓疡,急性肾炎,尿路感染,疖肿。用法与用量15~30 g。”《中药大辞典》〔7〕所述水蔓菁的功用均摘自《全国中草药汇编》〔5〕。 《全国中草药汇编》〔5〕述“性味功能:苦,寒。清肺,化痰,止咳,解毒。主治用法:慢性气管炎,肺化脓症,咳吐脓血;外用治痔疮,皮肤湿疹,风疹瘙痒,疖痈疮疡。用量9 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3 现代研究应用
水蔓菁全草含甘露醇和黄酮苷。朱开贤等〔8〕对水蔓菁(玄参科植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得到4个环烯醚萜苷。马翠英等〔9〕从玄参科植物水蔓菁的干燥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黄酮苷和两个黄酮苷元。王斌等〔10〕应用RP-HPLC(DAD)建立了水蔓菁(Herba Veronicae Linariifoliae)的指纹图谱,用于控制水蔓菁的内在质量。李峰〔11〕采用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出水蔓菁精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分离出40多个峰,鉴定出41种化合物。水蔓菁(Herba Veronicae Linariifoliae)中主要的挥发油成分,如1S-α-蒎烯、β-蒎烯及β-月桂烯具有明显的镇咳和祛痰作用,且1S-α-蒎烯、β-蒎烯还有抗真菌作用〔12 〕;β-水芹烯对支气管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吸入作为祛痰剂,还可作为杀虫剂和驱白蚁剂〔12 〕;石竹烯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成分之一〔12 〕;2-莰酮(樟脑)在防治粉刺化妆品中,可作治疗痤疮的辅助药物,同时具有局部刺激作用和强心作用,可用于急救〔13〕。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从水蔓菁中提出的甘露醇结晶给小鼠口服200mg/只,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本品所含的总黄酮类的水解产物,总黄酮苷元,亦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本品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及志贺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