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推动(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必要性入手,讨论开展和推动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探讨高校如何从自身教育功能和目标出发,有效推进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科学择业观,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地促进学生就业,不断推动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开展;推动
高校是培养高级职业人才的地方,大学生的学力锻炼、智力开拓和社会职业定向基本是在高校求学时期形成的。虽然高校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目标定位,但最终究是为了向社会培养输送各种各样的专门职业人才,也就说,高校的最终目标是输送各种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大学生作为社会职业的储备人才,其职业教育应该提前到高校去完成。
1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必要开展职业教育
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地方,其教育要服从、服务于一定社会需求,并受到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制约,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为社会输送合格高级人才。所谓合格高级人才,就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具备高于社会一般水平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对社会进步有贡献的人才。而这些人才要实现其社会价值,必须通过各自的职业工作去实现。因此,高校开展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人职匹配”,对推进学生成功就业和贡献意义重大。具体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从实现高校目标任务和社会价值,有效帮助和促进学生安全就业方面考虑,高校有必要开展职业教育。
高校的目标任务的实现在于其学生安全就业,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聪明才智。学生长期在高校学习,基本是未涉足社会,没有经受过社会工作的磨练,缺乏从业的心理准备,缺乏对职业现实的了解和对职业信息的处理能力,容易造成择业、从业出现不安全问题,表现在,超职业理想与现实岗位的矛盾,毕业后实际工作岗位与理想“落差”太大,没有满足感,心不甘;缺乏中长期规划而过多的采取短期就业行为,就业动荡不止,成为社会不稳定问题的根源之一。诸如此类问题,与缺乏职业教育和指导大有关系。
高校开展职业教育和指导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分析自己能力、分析职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规划成才道路,科学地、切合社会实际选择就业。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适应社会需要,避免和纠正择业上的短期行为;诱导学生形成以事业为重、与企(事)业共存亡的风尚,充分考虑国家与集体的宏观利益,勇于到基层去为祖国四化建设和繁荣富强而做贡献。因此,在高校开展职业教育,能够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实现安全就业。
1.2 从促进学生成才工作方面考虑,高校有必要开展职业教育。
人的成才,有客观条件影响,也有主观努力的因素。大学生要成才,除在主观上要有科学的成才规划并不断汲取科学知识外,客观上要求他必须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如果没有具体岗位,哪怕是再拥有丰富科学知识也无法实施才干。可见有了职业岗位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尤其对于在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就了业”是直接影响成才的主要因素,个人主观努力暂时是次要因素。所以说,学生只有在就业中成才。
通过开展高校的职业教育,及时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工作中去,及时整合学生多元化择业思想,克服和纠正各种就业思想偏差,可以帮助学生谋划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这实际上是高校借职业教育为着力点,培养和树立学生高尚的求职道德,有效地推动学生就业,推进学生的成才,实现了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1.3 从高校本身改革的科学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高校有必要开展职业指导。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学生成才程度,对社会能做出多大贡献,是高校的品牌。假如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就业,就意味它的教育效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必然直接影响到其招生和发展,学校就可能在竞争中失去一席或被淘汰。如果学生充分就业,说明学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开展和推进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人与职业相匹配,从而实现就业。因此,职业教育为高校和社会架起桥梁,在一定程度上是关系到高校可持续性发展,关系到高校和谐发展,关系到高校存亡的大问题。所以,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高校有需要开展职业教育,以提高本校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促进学生成才成材的同时提升高校的声誉。
在推荐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职业市场会将用人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学校,比如:什么专业人才是市场上紧急需的,什么专业人才在市场上多了些,什么样的人才素质是社会最欢迎的,等等,这些信息对学校专业的开设及其教学效果具有评估的功能。高校可以依据就业信息去对各个专业或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按照市场需要科学调剂有关的专业设置和总体布局,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
2 开展和推动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从经费投入、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但在开展和推动的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认识的偏差,工作上仍然出现一些问题。
2.1 对是否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认识上仍有争议。
在现实中有许多高校仍然是这样的认为,高校是一个纯学术的“圣地”,只要传承科学知识,启发智力,再多加培养一定道德素质的学生就足够,毋需在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方面下功夫,学生就业和从业是本人的问题,或是社会问题,不是高校的事。有的认为高校不是职业学校,不必开展职业教育。作者认为是缺乏科学发展的错误观点在造成以上偏差。
2.2 教育过程中职业指导工作被认为纯粹是思想教育问题。
开展职业教育,除了职业技能培训外,要进行职业指导。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因为职业指导过程中包含思想教育的内容,但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毕业生的人才质量,不是职业指导的全部,把职业指导工作简单认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正确的,职业指导的方法方式也不同与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以后者代替前者。
2.3 职业教育工作滞后,毕业生缺乏择业基本能力的训练。
目前高校还普遍存在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职业教育工作滞后问题。只管学生科学知识培养,不管职业训练、不管市场需求还很普遍。学校对知识的传承和开发,可以下大投入,但对职业教育的开展与推动,却无论在经费资金上、议事精力上、人员安排上等关键环节根本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尽管有开展职业教育工作,也是功能单一,内容不全。不少学生毕业在即,脑子里只有一些书本知识,至于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在思想和能力上毫无准备,缺乏择业能力的训练。
2.4 职业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
高校的职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缺乏开展有效评价毕业生的个性、能力、长处和不足等具有职业教育特性的工作,工作被动,成效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理念的灌输与课程理论脱离;二是职业教育停留在理论探索上,缺乏开展对学生个性进行摸底和分析等实际操练,更根本谈不上做到针对性进行职业咨询和指导;三是缺乏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毕业生要么存在着较严重的等、靠思想,要么就是自我估价太高;四是缺乏对学生求职就业技能的培训和指导,学生不懂得如何去与用人单位打交道。
3 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