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择业问题(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 择业观择业现状 影响因素 措施 结语
[论文摘要]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的命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形下,择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甚至许多高校都有专门的择业指导方案.本文通过对择业观认识的描述,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对择业问题如何在当下解决提出了积极的方案.
引言
由于大学扩招,门槛不高,大学生不象过去佼佼者那样飘飘然,加上就业压力、竞争压力过大,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功利色彩特别明显。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笔者以为,大学生在择业时首要的是确定他今后人生的历程中能否得到快乐和满足,如果一味追求高薪美差,那无异于本末倒置。如果单位里来了位大学生,他来工作除了生存需要,还能将快乐和幸福感染其他人,我想无论到了哪里,周围的人都会欢迎他、接受他。
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第二点看法,是要在思想里实际一些。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报导,一位大学毕业生被介绍去了一家企业,但回来后却垂头丧气的,他说那家厂太偏了,干上几年人就变傻了,一个月工资才一千多一点。同他这样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绝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众心捧月似的长大,挫折教育受得少。看到这我们不禁反问:一是你的心理预期这么高,将来在你心目中不算好的单位里工作,你带着坏情绪工作,能干得好吗?二是大城市诚然好,开销也大,而偏僻地方含金量高,你能攒一笔积蓄下来;如果你觉得流动性不强,你还能少受干扰看多看点书,通过不断提高改变命运。三是企业起初不了解你的能力,如果今后工作中你能力突出,觉得你应拿更多的薪水报酬,你不就具有跟老板提要求的资本吗?
第三点看法,大学生切忌存有“骑驴找马”的想法。大学生在社会上是特殊群体,年青有朝气,敢于创新,但不等于要社会对你“虚席以待”。正常的人才流动是必要的、允许的,但没有一家单位愿意自己的员工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这也是不少单位不愿录用高学历人才的原因。其实,大学生择业,出发点是生存,没有最基本的这一点,个人的发展和成就感都是空中楼阁。[1]
总之,大学的教育背景仅仅为个人适应社会提供了技能和知识上的训练,为今后的继续再教育、工作中提高和完善作了有益的铺垫。大学生要以此为起点,把思想、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认认真真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我想这样的择业心态会更加理性、更受社会欢迎。
一.大学生的择业观
择业观,通常是指人们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择业观对人们的求职、择业、就业准备等多个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拓宽奋斗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自主择业一直难以适应。还有一些大学生受社会腐败现象及国外不健康文化影响,再加之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因而滋生出贪图享受、不愿吃苦的思想意识。表现在择业上产生了一些不良倾向:
(一)、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重[2]
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 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3%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到国外、到沿海、到最赚钱的地方去。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室1998年调查,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53.7%),出国深造(32%)。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到的不是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
(二)、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 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作为择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据统计,43.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有的单位“条件好、待遇高、适合自身发展”,他们可以放弃户口;33.1%的毕业生表示,如果用人单位的条件适合,他们可以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
(三)、靠不正当的社会关系择业心态[3]
由于大学生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择业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上。据调查,时至今日,仍有7.3%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改进,以上这些不良倾向正在进一步得到改善.
二、当代大学生的择业现状
(一).西部创业,放眼长远[4]
近年来,沿海高校的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热情逐渐高涨,这固然与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有关,但主要原因是国家开发大西北政策指引和投资力度增加,使西部的吸引力显著增加,一方面为广大学生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待遇条件逐渐与东部接轨,许多名牌大学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就和新疆塔里木油田签了约,准备到那里当一名技术人员,做自己所热爱的专业本行,他们认为,做出这个选择并非"理想主义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决定.因为他们都曾到人才市场看过行情,他们觉得现在名牌大学毕业生要在沿海发达城市找份工作不算很难,但很可能要被迫放弃自己的专业和理想.尽管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但那里有广阔的事业天地等待开拓,与其在大城市做一份自己不开心的工作,还不如到西部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近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使得边疆和偏远企业的实力和地位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塔里木油田就提出,本科生实习期年薪3万~4万,第二年不少于5万,并提供40平方米的住房.这样的待遇再加上广阔的塔里木盆地和美丽的新疆风光,更增添了人们的向往,有专家认为到西部创业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二).好的方面
1.自主择业意识。由原来的国家硬性分配向“双向选择”的转变,国家所给的“铁饭碗”已经打破,所谓的“铁饭碗”已不复存在。要想拥有自己的满意岗位只能由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这样,也就给了大学毕业生一个机会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而不再是过去的“我是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你搬”的主体性意识的缺失。这种自主择业就体现在“我满意岗位,我选择你;岗位满意我,你选择我。”在这样的双向选择下,互动互利,进而形成满意的双边协议,有利于人才资源的恰当分配和利用,当然,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原来的大学毕业生根本不担心就业问题,“毕业就等于永远就业。”根本就不需要和少之又少的大学毕业生相竞争,尽管“我”自身素质可能低,但是,这根本不影响就业。有这样的情况,根本没有人去竞争保送硕士研究生,,而是需要鼓励保送,因为都知道就业是100%的事情,所以,权衡两者,就业的是绝对性的居多。因此,对于那时的大学毕业生,竞争意识很弱甚至没有,更不谈危机意识了。回过头来看如今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大学毕业生群体日益增多,我们大多自我定位、自我期望值过高。为了要找到一个满意的“精英”岗位,压力是很大的。“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这样的现实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竞争,要求我们也必须有危机意识。 有竞争才有发展,因此,竞争和危机意识带来的是全体大学生努力提高自我素质以适应这种竞争。当然,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因此而带动。
3.自我推销意识。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学会自我推销。“精英岗位”不会主动找到我们,只有我们主动去找“精英”岗位,我们不能过于谦虚而不懂得表现自我,我们必须展现自己,寻找每一个机会推销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在拥有立足之地。
4.务实意识。竞争的后果带来的是我们必须是努力提升自我素质,而不能尽做表面功夫。实际的能力(工作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等)是我们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需要有外交能力,一口流利的英语就能说出来;需要有推销的能力,就能够有较强的交谈说服能力……总而言之,表面的功夫已不再能应付对于岗位的严格要求。只有踏踏实实,上好基础课、打好基础功,这样就使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务实意识。
5.创业意识。原来的单纯的国家安排就业忽视了大学毕业生的自我意识。现在大学生有了相应的政策作为后盾,有着自己的愿望作为精神支柱,再加上自己创业的豪情。因此压抑与心中很久的创业意识由此而萌发了。这样的创业,一方面,可以锻炼自我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自我创业意识带来的就是个人的自主奋斗意识的提高,社会的创新,社会的进步。
(三).存在的问题
(对个人状况的了解程度)[5]调查发现,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51.9%和29.3%;对个人的性格.气质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58.1%和24.7%;对个人的能力.素质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39.4%和13.4%;其说不清的占32.2%.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有1/5的大学生对个人状况说不清,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个概念,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就业指导部门及相关人力资源机构予以充分重视.
(四).大学毕业生择业存在的七大误区[6]:
1.“追热门,随大流,是第一个择业误区。”不少毕业生择业时易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结果既影响择业又压抑了自己的优势。
2.据介绍,人事部对89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公务员职位虽然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千军万马挤这个就业‘独木桥’,反映出大学生群体择业取向存在一定偏差―――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是第二个择业误区。”
3.不少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顾职位是否学以致用,也不管是否是自己专业特长、兴趣能力所及,而优先考虑那些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今天认为这个单位待遇不错,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有利于自己发展,在多个单位中难以取舍,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丧失就业机会。“追求高薪高酬职业,是第三个择业误区。”
4.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项统计显示,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片面强调就业地区,是第四个误区。”例如,2004年北京郊区密云国税局公务员职位就无人应考,即使是税务局这一热门报考单位也因地理位置而招不到大学生.
5.“图轻松,缺乏事业心,是第五个择业误区。”据介绍,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避苦就易,目光总盯着工作轻松、稳定、竞争不激烈的单位,在职业选择上有些学生虽然意识到基层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却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6.“一味追求个人兴趣满足,是第六个择业误区。职业是人们满足兴趣、发展自我的一个途径,但如果一味率性而为地择业,不顾主客观条件,便会在择业时遇到许多冲突和阻碍,反而屡屡受挫。”
7.由于社会现实的种种限制,个人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并不能一一对接。“狭隘地理解专业,是第七个择业误区。”据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提醒,如果求职学生狭隘理解“专业对口”,就会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
针对大学毕业生择业中存在的7个误区,专家建议正在求职的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新择业观念,摆脱传统束缚,消除爱慕虚荣、自我封闭、消极怠慢等心理;同时加强自身修养,客观认识社会转型时的诸多现实,达到个人、社会、国家利益的统一,在主客观限定范围内,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就业道路。
(五). 择业现状总的概况
1.调查数据统计结果[7]
(1)学生的求职方向: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31.2%的要去三资或民营企业就职,12%的选择了大型国有企业,3%的选择从事科学研究,27.5%的学生愿到机关工作当公务员,3.05%的人渴望出国留学,63.08%选择报考研究生。
(2)工作价值观:在调查中选择“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和“高收入”的占前三位,占总人数的50%至60%;选福利。升迁机会。工作稳定的占30%到40%,不重视工作的轻松程度和单位所有制性质不到10%。
(3)对工作地区的选择:在择业中工作地区是学生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大学生考虑的因素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也有文化。教育条件的;既要考虑交通。生活条件,也要考虑工资福利等待遇;既考虑个人问题,也要顾及家庭的实际情况。因此,大学生对工作地区的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据调查,53.03%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城市工作,31.51%学生希望就职于外企或驻外机构,12.12%的学生希望到沿海城市工作,仅有少数人选择中小城市。这一结果说明: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老少边穷地区,几乎无人问津,即使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也不愿意回去,但除了志愿服务西部的志愿者。
(4)大学生最想得到的就业服务(多项选择):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选择:个人咨询指导。用人单位介绍。对就业市场的走向和变化的分析研究的占前三位,其次考虑的才是向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为录用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提供更多的双项选择机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教育,讲座等。
从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有一些好的方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对目标,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三.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一).生活因素
所谓"入乡随俗",到某一个地方就职,我们不仅要工作还要生活.因此要综合考虑了职业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比如自己是否适合当地的文化氛围,是否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水土,是否还有一些必须考虑的家庭因素或者人际关系.
对某一区域文化环境的认同,一成为大学生选择就业地域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地理.语言.风俗.信仰.饮食.性格.历史.经济等诸多方面饿原因,不同区域的生活习惯,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差异.通常,我们能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人,给予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基本判断,诸如,喜欢吃咸的还是吃甜的?是精细还是粗犷?喜欢品茶还是喜欢喝酒?是能歌善舞还是能言善辩?等等.而且这种文化氛围的差异,将很大程度体现到用人单位的管理风格上,虽然现今的公司
都在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试图走向国际化,市场化,民主化,但是国际化,市场化,民主化的程度,却是因地而异的,不同地区的企业对人才业绩的评价也会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我们的大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但是,经过几年大学生活的磨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能在那种文化氛围中生活,更适应于在那种文化环境中发展.
(二).影响职业理想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舆论
针对限单选的问题项“您在确定理想中的职业时,受外界哪方面的影响最大”,回答“社会舆论”、“家庭”、“学校”和“地区”的比例依次为40.1%、26.9%、18.5%和14.5%。总体上,社会舆论对于职业的评价在学生形成职业理想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家庭和学校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