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一)
详细内容
摘要:学生怕作文这一“老大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从“课堂氛围”这一群体性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作文教学现状及成因,阐述了良好的课堂写作氛围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激发职高生写作兴趣的作用,着重介绍了口授作文法、讨论作文法和比赛作文法等三种具体做法,最后提出了五条“反思”性建议。
关键词:课堂氛围;写作兴趣;口授作文;比赛作文;讨论作文
1 作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的部分职高学生,只要老师一说起作文,他们就会皱着眉头说:“糟了糟了,又要写作文了”。话语中包含着害怕,甚至讨厌。于是,写文章成了“应付”。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乃至整个的语文水平自然很难提高。
究其原因,客观上,作文本身是难。主观上,教师写前指导不得法,批改讲评不及时,缺乏表扬机制等因素,也影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学生方面,由于不善于观察生活,“无米下锅”便成了写作活动顺利进行的最大障碍,加上他们写作基础普遍较差,迁移能力又弱,“努力为之”却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来,因此对写作缺乏信心,甚至形成一种畏难情绪。这种情绪抑制作文中感知的积极性,降低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若不及时调节和消除,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严重影响作文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写作氛围,正是消除这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施之一。
2 课堂写作氛围的含义及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写着:“氛围,就是周围的气氛和情调。”那么,“写作氛围”就是来自周围的影响写作活动的气氛和情调。“良好的课堂写作氛围”也就指有利于写作活动顺利进行的课堂写作气氛和情调了。
从“氛围”的概念中不难发现,氛围是一定环境中的许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是群体作用下的产物。群体是个体的集合,学生个体的畏难情绪正是直接影响良好写作氛围形成的主要心理障碍。如果说信心、情绪等是制约学生写作活动的个体性非智力因素,那么,写作氛围则是一个制约学生写作活动的群体性非智力因素。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产生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之一,这是教学界人士的共识。同样,良好的写作氛围,则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有利因素,这一点却常常被许多语文教师所忽视。试想,一个缺乏庆贺气氛的生日聚会,能让主宾双方满意吗?一节缺乏写作氛围的作文课,能使班上绝大部分学生乐于作文吗?看来,正视写作氛围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写作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诱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综合,分析、推理等创造性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师生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3 营造良好课堂写作氛围的对策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群体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语文教师应把握契机,及时在课堂上“对症下药”,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下面介绍三种具体做法:
3.1 口授作文法
此法主要通过启迪恩维的触发点,解决“无米下锅”问题,适用于记叙文写作教学。
写作课上,教师在理论上的分析、指导完成后,把一篇事先写好的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立意新、构思巧的“下水作文”作为范文口授给因“无米下锅”而“嗷嗷待哺”的学生,并不时地提问“下一步该怎样写”,让学生参与设计“最佳方案”。因为所反映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义能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情感的交流,他们也就乐于细致地听、认真地想,等口授完了,他们会说:“这样的作文我们也会,只是没想到而已。”有了自信,于是,畏难情绪顿消。“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种有利于写作活动顺利进行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