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浅谈语文教学改革与德育(一)

浅谈语文教学改革与德育(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教材德育
  论文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引发了中国教育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语文学科教学要求文道统一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美感因素的挖掘深化和促进德育作用。
  大力提倡和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引发了中国教育的深刻变革,这变革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的各个层面。已成为为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基的教育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在其基本素质构成中,虽然科学文化素质占据主要位置,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具有定向作用、动力作用、支配作用和调节作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因而,在教育教学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德育仍是学科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语文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文道统一的特性,己决定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当然,这已不是新话题了,但如何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让“老生常谈”出新、出效果,这才更是每个语文教育者工作中应该深人思考和大胆探索的问题。
美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有效途径。语文美育以追求充实的内容和和谐完美的形式为指归。从客观上,语文美育为语文教育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还直接促进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从美育人手。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包括政治品质教、思想品质教育、理想品质教育、道德教育、意志品质教育,它必须渗透于语文教育的全过程,必须以教材为基础。而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比比皆是,而挖掘其中的美感因素,从中人手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更对德育有深化和促进作用。文学作品的功能是通过审美手段即通过对人的感染来实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帮助人们区别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使人向美、向善、向上,从而达到塑造美好心灵的目的。语文课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欣赏文章中体现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因而也就培养了憎恨丑恶事物的感情。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一个充满情趣、感人至深的语文课堂,其德育功能渗透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从审美教育人手,根据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加强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可不可以看成是一个更恰当的切人点?这样做,是不是可以突出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性、恰当性、情理性的特点,避免生拉硬套,适得其反呢?
从这个角度进行语文教学,要求老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美的语言如同流淌过学生心田的音乐,因此,教师利用美语贯穿全文,鼓舞、感动学生,达到“导”的作用。
(二)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运用,以情动情,教师用心体会教材,把语文知识和情绪体验结合起来,使两者共鸣,可以让学生把智慧、情感、性格都充分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深人开掘文章的“灵魂”,使课堂教学中时时闪烁思想的光彩,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照亮学生的心田,使他们精神振作,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突出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因此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教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让学生主动去感受,而后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