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实施要略(一)
详细内容
[摘要]“感悟”是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性阅读教学能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融合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个体能动性创造的具体体现。充实学生的精神生命、创造意义世界、超越自我人生是感悟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学生初读、教师导读、学生复读、师生研读是实现感悟性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它们逐层深入,往返流动,推动学生逐步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提升感悟品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感悟性阅读
“感悟”是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性阅读教学在于使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提升生命的价值,从而使生物学上的个体生命转化为文化学意义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和推广,感悟性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本文拟对感悟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实施策略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感悟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感悟性阅读教学的人性根基:充实精神生命
生命的发展往往通过“觉醒”的形式表现出非连续性。感悟性阅读教学是追问生命意义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逐步成为精神丰富的文化人。人的成长并非像树木那样连续地渐渐生长,人生成过程的关键是“顿悟”。有时,人在某一时刻会感到“心里一亮”“豁然开朗”,完成从“渐悟”到“顿悟”的飞跃。这种“觉醒”正是感悟的结果。感悟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每一次感悟都使主体的人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一种从未体味过的内在敞亮,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让学生获取知识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因此,感悟性阅读教学必须以知识为载体。然而,外在于人的知识,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才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丰富其生命情感和意义的知识。“教学过程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在感悟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触发感悟的情境和契机,并及时予以点化,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和理解产生强烈的震撼,使学习真正从纯粹的知识积累转变为生命的体验,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人生。
(二)感悟性阅读教学的价值指向:创造意义世界
生命所蕴含的丰富的意义,只有依靠主体自觉的感悟与体验才能获得。任何外部的强制性灌输只会使主体与外界日益疏离。感悟性阅读教学正是通过主体的内心体验,将外在于人的世界与“人心”融会贯通起来,从而获得属于个体的知识。这种通过个体内心体验而获得的知识就成为个体生命成长的意义之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感悟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一方面,师生共同感受作品的魅力和力量,在这种感受过程中体现着生命的成长,展现着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生命体验着文化,解读着历史,理解着他人,并反思着自我,憧憬着未来,不断开创更为广阔的精神视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面临着两个世界,即“知识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人不仅生活在知识世界之中,同时也生活在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人在“知识的世界”中获得知识,在“生活的世界”中获得意义。知识与意义的全面追求,理智与心灵的整体关照,构成了学生个体完整的“教育世界”。如果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学生就会始终局限在一个封闭的知识圈子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就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人不能与生活世界隔绝而使自身孤立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通过内心体验,我们可以探寻生命的意义,彰显生命的价值。感悟性阅读教学强调以作品为原点,以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想象,进入作品的意境。因而通过感悟所获得的就不仅是关于事实的客观知识,而是在客观知识的基础上领悟世界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悟性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意义的生成与创造过程。
(三)感悟性阅读教学的终极关怀:超越自我人生
超越性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性,是人高于动物之所在。也正是由于这种超越性,人获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和空间。人的生命就是在不断超越自己有限性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生命,即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必然具有超越的特征。”“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接受’‘适应’已有的,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超越意识对于教学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感悟性阅读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超越意识的有力手段和途径。师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品中的某些因素触动主体的心灵,主体产生联想和想象,使以往的知识经验与当下的情境融会贯通,并经过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交互作用产生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自我,从而使^逐步实现由自然人向文化人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