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语文课程应重视悲剧的教育性(一)

语文课程应重视悲剧的教育性(一)

详细内容

悲剧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的苦难命运,显示出伟大人格和巨大精神力量。它给予人们的恰恰是挣扎的刚毅,真善美的昭示,是灵魂的震撼与洗礼。从时下的语文教材来看,悲剧性文本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
一、悲剧类文本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
“悲剧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昂扬,是对时间和生存价值的一种强烈的感情。”一出完美的悲剧是高尚人性的产物,它能让一个人积蓄英雄的行动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不断地补充一个人英雄行为的能量。悲剧中严肃的部分会给人教益,美好的被毁灭带给人震撼,诡计增长见识,鉴戒促人醒悟,美德引起人的追慕。
悲剧的具体内容是对抗和失败,悲剧不仅表现失败,更重要的是传达“解救”。悲剧给予学生的是生存的渴望,是精神的真正解放,而不是人生的绝望与毁灭。以悲剧为参照,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喜剧,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阳光面。苦难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们必须直面人生的悲剧处境。一个真正的人,是对“悲剧性生存”有深刻理解的人:他能体会焦虑不安,对真理有超乎常人的执着欲望。
二、语文课程应安排适量的悲剧性文本
现在的教材,以阳光性的文本居多,这可能对培养学生的乐观情怀、对生活的热爱是有好处的。但是,这为学生提供的还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教材中应该增加悲剧性文本的容量,同时要充分激活文本中的悲剧因素。
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之冠。为了凸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色彩,笔者认为在教材的编排上,教学读本则可以加大悲剧类文本的选编比例,每册书都可以有一个悲剧性文本的单元。在文本的选择上,要坚持中外兼顾、古今协调,从而让学生从小感受到人类共有的苦难、共生的情感、共同的命运,体味到人类具有的高贵、坚韧和悲悯。
三、珍视悲剧美感,接纳悲悯情怀
对于文本中展示的人世苦难: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颠沛流离、天灾人祸、厄运失意、战争暴乱,都要有深切的体验。在悲剧性冲突中,善良的、正义的一方虽然暂时失败,高尚的理想在现有条件下无法立刻实现,但是它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总有一天会实现。
悲剧的发生能使人从悲痛中惊醒过来,激起为正义、真理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使学生直面悲剧、忍受苦难、同情弱者、仇恨邪恶,激荡起对假恶丑的憎恶,飞扬起对真善美的憧憬。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遭遇到那些不应有的、但又不可避免的失败、毁灭的悲剧事件时,能够充分地释放和传达悲痛、同情、奋发的悲剧情愫。要引爆学生心中的“解救”情结,支持他们见义勇为的“拯救”冲动。珍视他们的感伤与感愤;赞赏他们将苦闷呼号,将悲愤呐喊,将热血沸腾,将激愤燃烧。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洞悉:悲剧美感是神圣的,感时伤世是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