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一)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创设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以优化课堂教学。
  1关于学习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含四个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情境”即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协作”与“会话”即学习过程中人际和人机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意义建构”即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这四大要素中,“情境”(即学习环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背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都必须以之为依托;它是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学习过程充满活力的条件。教师应该致力于学习环境的创设,并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和调控,发挥帮助学生探索发现的作用,促进学习者对其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构成的环境我们姑且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环境”。
  2教学模式的确立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我们可称为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此创设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的形成的教学方式可称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初期需埋下伏笔,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本身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呈现研究性学习情境,同时需注意设置必要的悬念与障碍,使研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逐渐地由“有疑必问”过渡到“自疑自解”。上述过程就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这一过程可概括为:设置情境一引出问题一确定探究方向一主动探索一研讨启发一点评升华。这可看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和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下自然形成的,它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和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包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的。当然,研究性教学模式并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去灵活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