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一)
详细内容
摘要: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关键词:课程资源 语文 内涵
一、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根据纲要精神,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应该说课程资源概念的提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很好地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更加关注课程与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都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依据地方的实际需求和文化特征,深入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但是,对于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还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了。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人思想中有错误的观念,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教材的开发利用,仅局限于把教材、教参看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人们对本地的地方课程资源缺乏了解,认识不足,很少有人去研究开发,于是教材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成为课程资源的唯一载体,使得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不能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无法实现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意义。而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拥有丰富知识的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这种由专家主导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主要关注学校的“共性”,而忽视了地方特色和具体的学校情境,不能反映地方的差异性,不能关照个体学校和学生的多样性需要。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往往侧重于书面印刷品,更多的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更多的可资利用的资源不能进入教师的视野,不能成为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载体,堵塞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很多渠道。
二、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而提出的,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崭新话题,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如: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解读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中这样阐述:“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