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策略
论文摘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原有的课程标准已不能满足当今“教”与“学”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下,应该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文章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新课程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了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此《纲要》为新课程改革指明了基本的教学方向。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分享彼此之间的思维、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之问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将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某种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能够自主的感受、欣赏以至热爱上语言文化的魅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路者。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1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理解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两者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对话”这一理念,是以交流为基础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思维方式。每个学生因为受诸如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等因素差异的影响,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异很大,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话题的理解常常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对阅读教学进行评价时,以“标准答案”判分,强求结论统一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其,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1.2尊循学习规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三者之间的交流,而作为主体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其生理、心理、语言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为明显的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地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接下来将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课本中的课文为例,阐述具体做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控制在一个基准上,可能会导致“课堂非常热闹,效果却不理想”的尴尬境地。因此,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