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的化学成分研究(一)
详细内容
作者:周改莲 辛宁 黄陆良
【摘要】 高良姜的化学成分包括挥二苯基庚烷类、挥发油类、黄酮类、糖苷类和苯丙素类等,另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关键词】 高良姜 化学成分
高良姜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别名良姜、小良姜、贺哈,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因出于高良郡(今广东省湛江地区的茂名市一带)故名,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为姜科山姜属(Alpinia)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区。本品性热味辛,归脾、胃经,具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等〔1〕。
随着研究的深入,高良姜不再仅仅作为调料或配药使用,其药用价值进一步表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高良姜资源,本文就其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作简要总结。
1 二苯基庚烷类
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1,7-二取代芳基,以庚烷骨架为母体结构的化合物总称。高良姜中的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均呈线性,在C-4位存在双键,其特征为芳基取代位置在庚烷骨架的1,7位,芳基上取代基为羟基或甲氧基,位置在间位、对位;在庚烷的母体结构中,至少在C-3位上有酮羰基、羟基或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存在。此外,在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中还有存在双键,位置在C-4位。目前国内关于高良姜中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研究不多,日本学者〔2~6〕从中分离了多种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其结构见图1。
2 挥发油类
作为辛温类药材,辛香气味是判断其质量优劣的一个指标,2005年版《中国药典》以桉油精为对照品作为高良姜的控制指标。高良姜中挥发油含量较高,其中主要的成分是1,8-桉油素(1,8-cineoleor eucalyptol,C10H8O),其次为β-蒎烯(β-pinene,C10H6)、茨烯 (camphene,C10H16)、α-松油醇(α-terpineol,C10H18O) 、樟脑(camphor,C10H16O)和葑酮乙酸盐(α-fenchylacetate,C12H2OO2)等〔7,8〕。结构式见图2。
罗辉等〔9〕采用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从高良姜根、茎、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4,21和16种化学成分,其中有13种成分为3个部位所共有,但根、茎、叶的含油量及同一成分在不同部位的含量差异较大,以根最为丰富。
罗辉等〔10〕采用GC-MS-puter联用技术从鲜品和干品高良姜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27和23种成分。高良姜鲜品与干品挥发油的组成及含量无明显差别,说明高良姜挥发油有较高的稳定性。
林敬明等〔11,12〕对高良姜采用SFE-CO2萃取挥发油,解析釜Ⅰ挥发油分离出62个成分,解析釜Ⅱ挥发油分离出172个成分,并且应用GC-MS联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方法分别确定了其中27个和111个化合物。用SFE法萃取的挥发油成分比用水蒸馏、乙醇、醚等提取的挥发油成分多。
罗辉等〔13〕采用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从湛江、汕头和梅州3产地高良姜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2,30,32种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在所鉴定的组分中,有22种为3产地高良姜挥发油所共有,且占总量的比例也较大。周漩等〔14〕对广东徐闻、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各原产地的高良姜进行挥发油含量测定,发现广东与广西产的高良姜比较相似,而福建与海南产的比较相似,云南产的与其它地域的差异较大,应该是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所决定的。产地不同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也不完全相同,说明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其种植的土壤及气候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