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后房颤转复和维持窦律的因素分析(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球囊成形术;,,左房内径,,
摘要: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后,影响房颤转复以及维持窦律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57例风心二尖瓣狭窄并房颤患者,成功行PBMV术后,成功转复窦律者102例(窦律组)、未转复者55例(房颤组)进行2年随访,回顾性分析PBMV前后各临床指标与房颤转复及维持窦律的关系。结果:术前窦律组的病程、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平均左房内压等均明显小于房颤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心功能分级、二尖瓣口面积和肺动脉压比较无差异(P0.05)。房颤持续时间≤2年、左房内径(LAD)≤50mm者复律后多能维持窦性心律。结论:病程长短、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平均左房内压是影响PBMV后房颤转复的主要因素,转复后窦律的维持与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内径、二尖瓣口面积大小有关。
关键词: 二尖瓣狭窄; 心房颤动; 球囊成形术; 左房内径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疗效肯定,而伴房颤者,只要符合条件,行PBMV也可获得满意疗效〔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57例PBMV前后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术后房颤转复及复发的因素,预测术后房颤转复成功率和复发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从2000年2月~200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患者,其中157例成功行PBMV,男64例,女93例,平均年龄33.5±12.8岁(19~64岁)。风心病程2~28年,房颤持续时间3月~21年(小于6月者68例,大于6月者79例)。心功能Ⅰ级87例,Ⅱ~Ⅲ级58例,Ⅳ级12例。均无风湿活动、感染及电解质紊乱。术前超声检查无心房血栓。
12 方法
121 记录PBMV术前术后二尖瓣口面积(MVA)、平均左房内压(MLAP)、左房内径(LAD)、平均肺动脉压(MPAP)。
122 PBMV术后第一天服胺碘酮0.2Tid×7天,7日内未复律者行经体表同步直流电复律,首次复律能量为100J,逐次递增能量至最大300J。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共102例(窦律组),继续服用胺碘酮0.2Qd维持治疗。未复律者55例(房颤组),服倍他乐克控制心室率,初始量为12.5mgBid,个体化调整剂量,最大用量为150mg/天;并常规抗凝治疗。
123 采用门诊、电话及通信方式随访,随访2年或至房颤复发、死亡。随访最初1个月内每周记录心电图1次,之后每月记录1次,患者出现心悸、心慌即时记录心电图,术后及每半年复查心脏超声一次,或房颤复发时检查,记录房颤复发时间或转复时间以及终点MVA、LAD。二尖瓣再狭窄的定义为MVA≤1.5cm2或MVA增加值减少50%以上。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157例患者行PBMV均获成功,其中13例出现轻度二尖瓣返流,未出现心功能下降、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成功转复窦性心律者102例(窦律组),其中药物复律48例(30.6%),直流电转复54例(34.4%);未转复者55例(35.0%)(房颤组)。比较术前两组各临床因素(表1),窦律组术前平均病程7.1±6.4年、88%的患者房颤持续时间≤2年,91%LAD≤50mm、术中测MLAP明显小于房颤组,与房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组年龄、心功能分级、MPAP稍高于窦律组,二尖瓣口面积小于窦律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