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伤寒杂病论》分段教习法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简要地说明并着重分析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应注重从文法、自学方法和实践检验等角度去掌握。
【关键词】 本科 《伤寒杂病论》 分段教习法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籍之一。现代中西医结合的丰硕成果,许多都是吸取该书中的宝贵经验而取得的,其实用价值可见一斑。目前国外医学专家对此极为重视,还专派留学生前来中国专攻此书。作为我们中国的中医学子,对其进行有效的学习、整理、研究更是责无旁贷的事情。
由于我院学生普遍反映本书难学,就此情况,学院先后两次立题,将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整理合编为《仲景学说》,推进教学改革,在此进行了如下的分段教习法的探索和研究。
1 第一阶段:先明文法与句法,熟悉《伤寒杂病论》特点
《伤寒杂病论》成书距今有一千七百多年之久,其文体与今大不相同。本书文字虽受先秦文学和当时文风的影响,然而,大多数条文是朴实易晓的。
若说《黄帝内经》是以古代的韵文形式为主,那《伤寒杂病论》则是以古代散文形式为主。《伤寒杂病论》以四言韵文出现的形式则仅见于少数条文之中,如“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等,而大部分则是以散文的形式,甚至还有民间的口头语言,如用叠字摹状来形容病状的“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真是惟妙惟肖,好似如临其境,亲见其状。
从《伤寒杂病论》大部分内容来看,与汉代优秀散文一样,在文法、句法、词法等方面是丰富多变的。了解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原文的本意大有裨益。这牵涉到对《伤寒杂病论》的读法问题。如反复强调法、反衬比较法、 倒装文法、 省略文法、 通假字等,都须介绍给学生。
本书历时久远,辗转传抄,衍错漏脱在所难免,给初学者带来不少困难。对其衍文,理应去掉,如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里有寒”怎么会用白虎汤去治疗,显然是错简,否则,无论怎样去解释,也总嫌牵强附会。
联系实际,正确断句。不同的断句,会导致不同的解释。如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对“额上陷脉急紧”,好些医家断为“额上陷,脉急紧”,解释也就千奇百怪。钱潢曾驳正曰:“额骨坚硬,岂得即陷”。陷脉,见于《灵枢》,文曰“针陷脉,则邪气出”;张介宾释曰:“诸经孔穴,多在陷者之中,如《刺禁论》所谓刺缺盆中内陷之类是也,故凡欲去寒邪,须刺各经陷脉”(《类经》二十二卷)。阴亏血虚的病人,误汗后,阴血骤虚,额上两侧之经脉,搏动急剧劲紧,属亡阴之象。倒不如联为一句,或者断句为“额上陷脉,急紧”,更符合疾病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