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纵隔淋巴结核诊断意义(一)
详细内容
作者:李雯白洪忠王新举纪俊雨王文秀
CT在纵隔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已经有目共睹,随着CT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诞生使得纵隔疾病的影像诊断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连续横切影像构成的三维空间,使纵隔内结构及病灶部位一目了然,借助CT薄层图像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为淋巴结病变的定性提供了诊断依据。尤其增强扫描对纵隔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纵隔淋巴结核平扫与增强,标准层厚与薄层CT图像信息量的对比,阐述16层螺旋CT在纵隔淋巴结核诊断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对纵隔淋巴结核影像表现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05-2008年期间确诊纵隔淋巴结结核病例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2-73岁,平均年龄25.75±6.53岁,中位年龄21.50岁。均经病理证实或经抗痨治疗随访1年以上,病变淋巴结显著缩小或钙化为标准。
1.2方法
1.2.1扫描方法
使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条件:120kv、160mAs,准直器宽度16×1.25mm、螺距1.375∶1,分别重建两组数据:Ⅰ组为常规10mm层厚,10mm层间距,重建方式为软组织重建标准;Ⅱ组1.25mm层厚、1.25mm层距,重建方式同上。增强扫描应用对比剂碘海醇溶液,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扫描及重建参数同平扫。
1.2.2图像分析方法
所有CT图像均经放射科2位医生分别阅片、对淋巴结肿大部位,大小,密度,边缘等影像特点进行描述,最终共同回顾分析,并进行数据采集。淋巴结分区根据美国AJ-UI(美国癌症协会―国际抗癌联盟)1996年制定的淋巴结分区国际标准,1组:最上纵隔组;2组:上气管旁;3组:血管前气管后组;4组:下气管旁组;5组:主肺动脉窗;6组:主动脉旁;7组:气管隆突下;8组:食管旁组;9:肺韧带旁;10-14分别为肺内组淋巴结。
1.3统计方法
将两组数据不同参数分别应用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检验,设定α=0.05水准。
2结果
2.1纵隔淋巴结结核好发部位:全部44例病例中:4区淋巴结肿大41例,7区淋巴肿33例,2区淋巴结肿大25例,3区23例,5区、6区及10区淋巴结肿大均为8例。其中累及两个以上分区者36例,合并肺结核33例。
2.2平扫常规层厚与1.25mm薄层图像信息对比:纵隔淋巴结核平扫影像表现主要有淋巴结肿大,边缘不清或清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有低密度液化坏死,点状、环形或不规则钙化。合并纵隔炎时可有纵隔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对于上述影像表现10mm标准层厚显示与1.25mm层厚显示有所不同
常规10mm层厚与薄层1.25mm层厚在淋巴结的密度,特别是淋巴结中心低密度坏死区,细小的钙化及淋巴结中心脂肪密度的显示有所差异,配对X2检验淋巴结显示密度不均匀的差异结果X2=19.86,P0.05并且1.25mm层厚明显优于标准层厚。对淋巴结中心低密度坏死区显示统计结果X2=19.53P0.05;对于细小钙化的显示,X2=6.125P0.05;淋巴结中心脂肪密度的显示X2=11.26P0.05均有明显差异,并且1.25mm薄层显示明显优于标准10mm层厚显示。两组数据对于淋巴结边缘及纵隔脂肪内结缔组织密度增高的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