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审计在城市供水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详细内容
城市供水企业的业务的开展对营业收费系统的依赖性较强,要求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城市供水企业的业务进行审计。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可供选择的模式有三种类型,即财务导向模式、问题导向模式和项目导向模式。项目导向模式是以被审计单位涉及环境问题的重大业务为线索,对业务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分析,判断业务活动进行是否正常、是否收到预期效果,进而找出导致业务活动发生偏差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的一种审计模式。本文选择项目导向模式,通过理解供水企业的营业收费业务流程,以供水企业营业收费系统数据为基础,对供水企业的营业收费业务进行检查分析。计算机审计中采用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以下简称AO)进行辅助审计,审计过程分为总体思路的确立、数据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审计实施过程三大部分。
一、城市供水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总体思路通过对城市供水企业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的内容分为电子数据采集与转换、计算机审计数据模型建立和城市供水审计中的计算机审计实施过程三大部分。城市供水审计的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电子数据采集与转换部分中,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不同的数据采集和转换方法,将数据导入到AO中。其中包括财务数据、环保局的水环境影响企业数据和工商提供的特种行业企业相关数据采用AO中的模板工具进行数据的导入;城市供水企业营业收费系统的SQL Server备份数据,首先使用SQL Server 2005将其恢复,然后对营业收费系统中按月存放的抄表信息数据、抄表信息明细数据、用户信息数据和调整减免数据进行合并转换。计算机审计数据模型建立部分中,通过理解城市供水企业营业收费业务流程,并分析采集转换后的电子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据模型,并分析数据模型中的关键审计点,为计算机审计实施过程提供审计方向。
二、城市供水审计中计算机审计数据模型的建立计算机审计区别于传统手工审计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构建审计分析模型,用模型对审计数据进行分析。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以进行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结构、数量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性质或数量关系,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做出科学的判断。通过对城市供水企业的营业收费系统后台数据表间关系的分析和具体业务流程的理解,建立了城市供水营业收费数据模型,如图2所示。从建立的模型中用户性质、抄表信息、调整减免信息及水费信息为关键审计点。其中水费的收取与抄表数据和调整数据有关,也跟用户性质的设置有关。因此水费的审计应作为整个计算机审计的重点。
三、城市供水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实施过程从建立的数据模型中分析关键审计点,将水费作为计算机审计实施的重点。对于水费这个关键点又可以分为水费收入的合规性以及营业收费系统关于水费收取的功能是否满足要求这两方面。(一)城市供水企业水费收入合规性审计首先对财务系统中售水量和应收金额与营业收费系统后台数据一致性进行审计。城市供水企业财务系统中的售水量数据和应收金额数据都来自其营业收费系统前台每月报表数据。通过对营业收费系统的后台数据进行计算后与财务系统中的售水量和应收金额数据进行对比,可以验证营业收费系统前后台数据的一致性。年度售水量和应收金额的计算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抄表信息部分、调整减免部分、冲红部分和暂收款部分。其次对水价政策执行合规性进行审计。根据物价局文件规定城市供水企业水费收取执行分类售水价格。售水分类为:居民生活、非经营性(行政事业)、经营性(一般工商企业)、计算机审计在城市供水审计中的应用研究浙江万里学院周廉东宁波市审计局翁美丽周学军图1城市供水审计中计算机审计总体思路图2城市供水营业收费数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