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dle支撑下分层次教学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应用
详细内容
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已经有十多年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对普及计算机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行的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其中突出的一个是由于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高校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高校在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上实施分层次教学[1, 2],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在开课前,计算机系组织一场“摸底考试”,结合调查和开座谈会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然后根据测试、调查结果和座谈会等的情况再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各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培养学生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够在信息化社会中更好地学习、生活、工作.
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软硬件知识,以及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内的一些问题.
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培养学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和交流的能力. 对照计算机教育的三个层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班级.
每个分层次的班级是由多个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这个班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行政班级,是为了能实施分层次教学而临时建立的,课堂教学结束后班级解散,一方面在完成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后,由于班级的“消失”使教师难以实施下班辅导、学习跟踪、教学效果反馈等等; 另一方面由于分层次班级的学生是来自多个系的不同的专业,很多同学彼此不认识,下课后很难再联系,如果碰到学习上的问题想找别的同学讨论,或者想了解与课程相关的信息,这比在常规行政班级上授课的科目困难·此外由于班级的临时性,如果教学安排有变动,如老师出差,教室变动或课前预习通知等,由于学生是分散的,很难让每个学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对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按层次分班时,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班,而测试学生水平的手段一般采用“摸底考试”,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就经常使用计算机,但由于学校及家庭的引导不够,他们大多数只会使用电脑玩QQ和游戏等软件,他们熟练于他们的最爱,却无知于电脑基础,在“摸底考试”时会由于测试成绩不理想被分到“计算机文化基础”班,另外有部分有学习计算机潜质的学生,因为以前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分班时理所当然被分到“计算机文化基础”班,这些同学学习一段时间后,水平可能提高非常快,原在层次班级所授知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在学期中途转到其它层次班级,在考核及管理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即使学校允许学生中途转班,由于目标班级教学内容及难度的不同, 学生不参加目标班级前面内容的学习,不一定能适应新班级的学习,转班结果可能会让这部分同学“吃不了”,不转班可能会让这部分同学“吃不饱”·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班级流动性服务,将难以体现分层次教学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本质.
同一门课按三种目标进行教学,而不同分层次班级往往由不同的教师负责授课,在进行横向教学质量对比时,无可比性,而在一个层次班级中,由于学生原来计算机水平的不确定性,单纯以成绩评价教学效果也是不科学的,且目前很多高校尚无对实行分层次教学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综合方案,教师容易产生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面对教学·如果教师对自身要求不严格,无自觉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意识,分层次班级就会变成他们“修身养性”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