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比较分析
详细内容
从古希腊时代起,人们就梦想着用机器翻译语言。可直到1903年,古图拉特(Couturat)和洛(Leau)在《通用语言的历史》一书中才第一次提出了“机器翻译”(德文是ein mechanisches Uebersetzen)这个术语。而世界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机器翻译试验是1954年美国乔治敦大学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公司)的协同下, 用IBM-701计算机,把几个简单的俄语句子翻译成英语。没过多久,刚刚经历了萌芽期的机器翻译就遭当头棒喝。1966年,美国科学院成立的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Automatic Language Processing Advisory mittee,简称ALPAC委员会),调查了机器翻译的研究情况,并发表黑皮书《语言与机器:翻译和语言学中的计算机》,简称ALPAC报告,对机器翻译采取否定的态度,使得机器翻译出现了一片萧条。直到20世纪70年代,机器翻译才出现了复苏的局面。到目前, 虽然机器翻译历经了70多年的研究,机译的译文质量确实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以至于近来有人说“MT,不是machine translation的缩写,而是mad translation(疯子的翻译)的缩写”。Snell-Hornby也表达了她对机器翻译的看法:“毫无疑问,技术的产物,无论怎么复杂, 都不能和人脑的创造能力相媲美。”(Snell-Hornby, 1988/1995:66)机器翻译遭遇了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 似乎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技术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又称翻译工作站(workbench)应运而生了。翻译记忆软件除了提供一般的翻译记忆功能以外,还可提供文件格式的分解与合成、术语库管理、翻译项目管理、语料库加工与对齐等一系列辅助翻译工具。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又称机译(MT), 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用以完成这一过程的软件叫做机器翻译系统。机器翻译所依赖的自动翻译技术包括语音翻译和文字翻译,主要的关键技术有四个方面:单词分析,语法分析,意义分析和文理分析。它的工作过程是:先把语句分成各个单词,通过存放于机器数据库内的电子字典查清词义,根据语法规则分析语句的意思,并把它变换成概念构造,然后借助语言模型生成目标语言。其中,语言模型即是原语言和目标语言间的中间语言, 各种语言通过它可译成另一种所需语言。如果配上双向翻译软件,自动翻译系统就能翻译多种语言。机器翻译的实现技术原理主要有两大分支:基于语法分析和基于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