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北京喜迎圣火”报道报纸版面语言的张力(一)
详细内容
摘要报纸版面语言的张力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效果,而图片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使人们产生良好的认知,进而影响社会,形成循环共振的作用。北京2008年奥运会圣火欢迎仪式暨火炬接力启动仪式报道中的图片处理即达到了此效果。
关键词 奥运圣火 版面语言 图片 张力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作为非语言符号的图片在报纸这种传播载体上,其版面语言的表现既直观,又有丰富的潜在信息。3月31日上午,北京2008年奥运会圣火欢迎仪式暨火炬接力启动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就各大新闻媒体对这次具有特殊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活动的报道,在图片的选择处理上可谓匠心独运,表现出了极强的版面语言的张力。
一、“北京喜迎圣火”报道的图片表现诉求
版面语言是指报纸版面特有的表现手段,虽然它只是一种辅助性语言,并且必须依靠报纸的主要传播符号――文字和图像来体现,然而它却有很强的作用力,因为报纸所承载的任何符号都必须通过版面语言来体现其信息的有用度。
好的版面语言可以给文字和图像以附加信息,从而增加信息的含量,扩大信息有效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差的版面语言将削弱甚至置换它们本来的意义,不但浪费新闻资源,而且还可能形成负面效应。
1.圣火欢迎仪式暨火炬接力启动仪式报纸的图片处理剖析
我们下面对4月1日这天各大报纸作一些简单的剖析,从中审视版面语言的妙处。这天,《人民日报》在头版采用了一个特大的头条,报道“圣火欢迎仪式暨火炬接力启动仪式”,该头条占据了头版有效面积的55%。而该头条配发了两幅分别为100×160的大照片,以体现传播符号的强势效果。一张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手点燃圣火盆,另一张是胡锦涛点燃圣火盆后,高高举起奥运火炬,向现场的中外来宾和各界群众致意。这两辐照片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真实再现了2008年奥运会圣火欢迎仪式暨火炬接力启动仪式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媒体的报道使图片的“一切意义都随着媒介的加速运动而发生变化,一切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依存模式都随着任何信息的加速运动而发生变化。”①所以,这组照片有很强的新闻信息和很好的传播效果。
这天《四川日报》的报道用的是竖排头条,也是选择胡锦涛点燃圣火盆后,高高举起奥运火炬,向现场的中外来宾和各界群众致意的照片,单幅照片面积为110×180。这天的《中国青年报》对该新闻报道更突出,头条占了头版的一半多,还转4版,而照片所占的版面比文字更多,两幅照片的选用与《人民日报》稍有不同的是,除了胡锦涛点燃圣火盆那幅外,另一幅照片是胡锦涛把火炬传递给著名运动员刘翔。
各大报纸对照片采取强势处理,充分显示出了照片在版面语言中特殊作用的诉求。
2.“启动仪式”活动的报道图片效果反应
4月1日各家报纸能得到受众的关注,很显然图片发挥了自身的潜在作用,这种版面语言产生的正面张力,其动因不外乎有两点。
其一,“当今社会已进入了‘读图时代’,图片的具体、直观、美感和突出的视觉效果,都会成为报纸可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版面不可或缺的内容。”鉴于此,传统观念上的新闻照片在读者心目中已不再是文字稿的陪衬了,它已是能够单独传递信息,还能美化版面,增强报纸传播效果的重要符号。
其二,报纸版面语言与社会环境的共振作用,好的图片通过媒介传播后会使人们产生良好的认知,进而影响社会,形成循环共振的作用。这次奥运圣火传递不但是中国人民关心的大事,而且是世界人民关注的盛事,因此,天安门广场的圣火传递启动仪式报道中图片的强势处理,其版面语言的张力以及它与社会的共振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二、图片符号在版面语言中的意义
4月1日各主流报纸对照片的选用,无论编辑意识,还是信息传播的影响力,笔者认为都超出了常规。对此,我们不妨对图片符号在版面语言中的意义作一些探讨。
1.图片能活跃版面,增强报纸版面的灵动感
作为报纸,新闻报道主要通过版面语言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因此版面的设计直接左右着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这种设计就是组版元素在版面上的计划和安排,它直接影响到版面语言的张力。在报纸版面上,设计虽然要依赖于文字和图像,但它也可以给文字和图像以附加信息,或者是强化,或者是削弱甚至改变它们的意义。
优秀的版面设计,都表现出了其各构成因素间和谐的比例关系,达到更好的视觉注意力。喻国明教授在分析各地报纸版面情况时说:前几年,《北京青年报》追求超强度的“视觉冲击力”,版面设计追求感官刺激,“五步三秒”效应。这种效应就是要做到在五步三秒里,新闻标题和新闻照片直逼人眼,有极强的吸引力、冲击力,使读者一眼便可发现它,喜欢它,进而产生购买欲。喻国明教授对《北京青年报》版面设计的点评,既是对该报在媒体进入商业化时期后版面特点的剖析,也是对我国的报纸充分挖掘图片潜力的归纳和揭示。
4月1日各报对天安门广场圣火启动仪式的报道,充分利用照片在版面语言中的活力,极大的增强了版面的动感和报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