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药学论文>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综述(一)

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综述(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机理;,,,预实验;,,,特殊值

  细菌内毒素检查是静脉、鞘内给药药物以及放射性药物等质量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前,细菌内毒素检查用家兔热原法进行,自从1980年《美国药典》第20版收载了细菌内毒素实验以来,《英国药典》《欧洲药典》《日本药局方》《中国药典》等相继收载了该方法。1995年《美国药典》第23版已收载了471种药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而《中国药典》1995年版也收载了12种药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1〕,2000版更收载有47种药品利用此方法进行热原检查。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已逐渐代替家兔热原检查法,显示出其在检查热原方面的重要性。本文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作一综述。

  1 方法、机理及影响因素

  1.1 应用的方法目前,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承认3种鲎试剂检测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方法,即凝胶(gelclot)法、生色(chromogenic)法和动态浊度(keniticturbidimetry)法〔2〕。近年来较新的方法有水箭电泳免疫法(测残余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测残余酶)。后者所需鲎试剂仅相当于凝胶法的1/100,且灵敏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好。《中国药典》1995年版只采用凝胶法。凝胶法是将等体积的供试品溶液和新配制的鲎试剂(TAL)溶液在试管中混匀,一般各0.1 ml,(37±1)℃反应(60±2)min。如果被检测的溶液不含干扰凝集反应的因素,且其含有内素素浓度等于或大于所用鲎试剂的灵敏度(λ)时,就会在试管中显示阳性反应,即形成凝胶;否则呈阴性反应,即呈澄明溶液或轻度混浊,视内毒素的浓度而定〔1〕。该反应极其灵敏,凝胶形成速率与内毒素浓度成正比,并受温度、反应物中Ca2+/Mg2+离子浓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3〕。同样,《中国药典》2000年版也只采用凝胶法。

  1.2 凝胶法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的机理见图1。

  图1 凝胶法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的机理(略)

  2 影响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因素

  2.1 检品的干扰pH值、离子浓度以及某些干扰成分,都会影响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得到所谓“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只有证实检品对凝集反应无干扰之后,检查的结果才是可信的。判断检品是否有干扰要做检品的干扰实验。

  2.2 鲎试剂的非特异性内毒素不是唯一能激活鲎试剂凝集系统的物质,还有其他物质可以通过G因子这个“旁路”激活鲎试剂的凝集系统。因此鲎试剂并不是专一对内毒素反应的试剂。由旁路反应产生的阳性结果称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假阳性”。

  2.3 影响鲎实验的因素〔4〕

  2.3.1 混合液的pH6.0~8.0才能形成最佳凝集。

  2.3.2 保温温度:温度应为(37±1)℃〔5〕。

  2.3.3 保温时间:(60±2) min〔5〕。

  2.3.4 在鲎试验过程中应防止使试管受到振动。

  2.3.5 所用器皿均应彻底洗涤和冲洗干净。

  2.3.6 阳性对照存在。

  3 特殊值的确定

  3.1 药品的内毒素限值(L)药品细菌内毒素检查是一种限度实验,首先必须确定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当供试品含内毒素低于这个限值时,按规定给药途径用药,就不会引起致热原反应;相反就有可能引起热原反应〔1〕。药品细菌内毒素限值确定的方法有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