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医蛭不同萃取部位体外抗凝活性的实验研究(一)
详细内容
作者:姚楠 余顺慧 相宇 李友宾
【摘要】 目的研究日本医蛭不同萃取部位的抗凝活性,为日本医蛭的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腹主脉取血,应用血凝仪体外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日本医蛭的总提物能使大鼠PT,TT,APTT时间显著延长;石油醚部位能使大鼠PT,APTT延长。结论中药日本医蛭的低极性小分子具有抗凝活性。
【关键词】 日本医蛭 抗凝血
水蛭作为药用,历史悠久。在中国,水蛭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能“逐恶血、瘀血”“破血瘕积聚”。临床广泛用于血栓形成、冠心病、脑水肿的治疗〔1〕。世界上蛭类有数百种,中国也有近百种。《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水蛭科动物蚂蝗Whitmania pigra Whitman、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和柳叶蚂蝗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 3种〔2〕。现在公认水蛭的活性成分为水蛭素,它是从医蛭的唾液腺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多肽,是作用很强的凝血酶抑制剂,具有抗凝、抗血栓等药理作用。而中药传统应用炮制的水蛭入药,即水蛭要经过开水烫死晒干或砂炒,水蛭素完全被破坏〔3,4〕,然而水蛭的破血、通经的功效仍然得以保留,这说明水蛭中含有除水蛭素外的其它抗凝血成分。目前人们对水蛭中蛋白多肽类活性成分研究较多,如抗凝血物质水蛭素以及肝素、抗血栓素抗炎酶和溶血酶及组胺样物质〔5〕,而对小分子研究报道较少。有人研究了蚂蝗的不同极性小分子部位的抗凝活性,证明中等极性的小分子具有较强的抗凝活性〔6〕。本文报道日本医蛭不同萃取部位体外的抗凝活性,以期寻找其他有效的抗凝血小分子成分。
1 材料与仪器
1.1 动物 Sprague Dawley大鼠,雄性,体重200~250 g,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沪)2002-0010。饲养环境为清洁级,合格证号SYXK(苏)2002-0007。
1.2 药材 日本医蛭购于江苏省宿迁市保安养蛭场,为鲜品经太阳直接晒干而成,经李友宾博士鉴定为Hirudo nipponia Whitman,标本保存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化学室,标本号2004-09-08。
1.3 试剂 枸橼酸钠(分析纯,中国上海试剂一厂,批号20020912);水合氯醛(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T20060922);TT,PT,APTT试剂(上海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产品标准号ZB/Dade Behing-04-2002。
1.4 仪器 普利生PLSC2000-4型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
2 方法
2.1 样品液的制备日本医蛭干品,加8倍量95%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1.5 h/次。合并3次提取液,减压挥去溶剂得到总提物。将总提物分散于水中,分别用石油醚、氯仿、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后剩下的部分为水部位),各萃取物挥去溶剂分别得到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分。分别称取总提取物2 g,石油醚部位1.1 g,氯仿部位0.044 g溶解于10 ml的二甲亚砜中,正丁醇部位0.754 g,溶于10 ml 3%吐温,水部位0.646 g溶于10 ml生理盐水,使各部位样品液浓度均为830 mg生药/ml。
2.2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的测定选用SD雄性大鼠,10%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3.8%枸橼酸钠抗凝(1∶9),混匀后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浆100 μl,加入药液10 μl,预温3 min后加入预温好的PT,TT试剂200 μl,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凝固时间。
2.3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按“2.2”方法分离出血浆,取血浆100 μl,加入10 μl药液和APTT试剂100 μl,预温3 min后加入预温15 min的CaCl2100 μl,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凝固时间。
2.4 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用One-way-ANOVA,多组间两两比较,用LSD(Least-Signfieant-Diference)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