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病理学创新课程的开设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

病理学创新课程的开设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

详细内容

21世纪护理事业的发展有四大趋势:护理人员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护士将成为健康的主要实施者;护士将成为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的平等合作者;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仍然是护士的主要任务。这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自身需要。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的需要:素质教育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规范与明确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目前,相当部分高等护理教育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中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技能及就业本领的培养,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挥的关注。创新需要合作,需要团队精神。要想使护理行业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首先行业内要自强,要勇于创新,通过创新加快护理学科的发展,提升护理技术的含金量,提高护理事业对社会的贡献度。作为高等护理院校,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创新教育,树立人才质量观,把创新教育寓于严格的教学环节及学风教育之中,为社会培养创新护理人才。

国内护理教育现状高等护理教育由于长期受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忽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出现重理论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重知识学习轻实践运用、重模仿和验证,轻创新与发展;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重灌输轻训练,学生重被动接受轻自主学习;教师重理论知识考查及卷面分数,轻能力测试及实践操作。学生重竞争、轻合作,因此,学生尽管通过了毕业考试,仍然不会技能操作。临床工作中,由于医护关系的不平等,护士逐步养成了一种甘当配角的习惯,创新的欲望不强,创新的意识不足。她们机械执行医嘱,不善于分析思考,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与高等护理教育中缺乏创新意识有关。

设置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教育目标突破原有的以单科性为主的专业培养方案,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的创新课程,在培养护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形成新的生长点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学习方式。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观、学生观,倡导教师指导,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培养护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改革考试方式与手段。明确创新型人才能力结构,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创新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社会发展无止境,知识更新无止境,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仅靠学校里学到的一些知识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护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并能从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的角度,掌握基础知识,丰富知识结构。转化知识的能力: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她决定于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

因此学生要明确学习的目的,要联系实际,要掌握转化知识的方法。开拓创新的能力:《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改革的一个方向,要从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课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想象。个性发展的能力:护理专业学生要充分重视发展个性和特长,重视个性培养,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自信心的培养。承担风险的能力:为适应法治社会和护理发展的需要,教师在传授临床护理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使其在临床实习和毕业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维护自身身心健康。5确定创新型护理人才能力评价方式在实施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整个过程中,积极把握科学的质量观,要求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知识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对创新型护理人才能力的评价方式采用口试、笔试、撰写论文、书写护理病历、单项操作技术和综合操作技术考核,也可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总结体会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