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其它相关>议推进“长株潭”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王耀(一)

议推进“长株潭”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王耀(一)

详细内容

【摘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的重要举措,为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县域作为宏观与微观、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其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效益,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在总结建国60周年的经验与成果,尤其是长株潭(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三市融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以来,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面前,如何全面推进区域经济持续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当前区域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进而提出如何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推进;长株潭;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区)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区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它涵盖着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既包括第一产业,也含有第二、三产业,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因此,在“两型社会”试点建设,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融城发展伊始,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1.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农村经济主要集中在县城。当前,农村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农业大而不强,高效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加工比重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工业发展缓慢,有的地方甚至萎缩现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高,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步履艰难;县乡财政困难较大,有效财力不多;下岗工人增多,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减缓;党群干群关系趋紧,不稳定因素增加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快。实践证明,前进中的问题只有依靠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只有依靠加速发展才能克服。只有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才能壮大县乡经济实力,增加有效投入,迅速改变城乡面貌;只有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才能提供充足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只有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才能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人民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的奋斗目标;只有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才能繁荣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才能全面推进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和稳定。发展区域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国家五级政权系统中,县乡政权是最基层的两级政权。县域是我国行政、经济系统承上启下的关键层次,是宏观与微观的主要结合部。巩固县乡政权,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措施是多方面的,但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区域经济萧条、财政拮据、工资难发、运行难保,我们的县乡党政组织就缺少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危及到基层政权的稳固。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既是稳定农业、繁荣农村和致富农民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稳定政权的头等大事。区域经济兴旺发达,就能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3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动力。目前我国县域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仅占全国的49%,这与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极不相符。如果农民的人平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即人均增加150元,全国的市场容量就要增加90多亿元。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购买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市场容量必将进一步扩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力就会越来越强。
2.制约“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对长沙、株洲、湘潭等县(市)区的走访调查,综合起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观念落后。经济落后是思想观念滞后的直接反映和必然结果。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以来,针对欠发达地区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思想根深蒂固等实际情况,各县市普遍开展了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先导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发展区域经济的问题上,与发展较快的先进县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其突出的表现有:一是无所作为的思想。有些人认为,区域经济底子薄、实力弱、条件差,国家投资少,外商不想来,因此不可能加快发展。二是“等”、“靠”、“要”的思想。三是因循守旧的思想。四是自我封闭的思想。五是小富即安的思想。
  2.2改革力度不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快与改革还不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县乡两级政府机构的设置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不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而且隶属关系不尽妥当,部门与部门之间、各职位之间责权不明。比较突出的是上下垂直管理单位太多太滥。据调查显示,县直单位属中央垂直管理的有14个,即金融系统、保险系统、铁路、邮电、气象、国税等;属省垂直管理的有12个,即国土、烟草、技术监督、工商、地税、盐务、石油、城调、新华书店等;属市垂直管理的有4个,即电力局、征稽所、公路段、运输公司等。乡镇实行县垂直管理的单位更多。包括供销、农技等,没有实行垂直管理的仅有文化站、广播站、计生办。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过多,削弱了地方党委、政府对经济工作的统筹安排权、指导协调权和工作主动权,使其承担的发展和稳定的责任与权力严重脱节,责大于权,影响发展。同时,各部门苦乐不均,收入差距很大,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快。有的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能异化和错位现象仍然严重,工作重点仍然放在抓权管物上,放在抓钱分物上,抓具体的经营活动多,抓具体的事项审批多,抓下级职权范围的工作多,抓机关的福利创收多,造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经济发展缺少活力。
  三是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有的地方县办、乡办、村办企业至今尚未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有的虽然搞了一些改革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些地方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单一,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缺少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和压力。
  四是不少地方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科学用人机制。
  2.3科技人才缺乏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利用率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人才缺乏。二是经营管理者文化素质不高。三是劳动力素质偏低。
  2.4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环境不优。一是国家和省里对区域经济投入少。在投入政策方面历来是保重点建设、保大型项目、保名牌产品。区域经济中能挤入这类笼子的项目很少,得到国家和省的投入相对也就少。二是自身投入有限。三是国家信贷投入的比重相对下降。近几年银信部门惜贷、怕贷现象普通,区域经济贷款规模大幅下降。工行、建行相继从一些县被撤掉。而作为主体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也有一部分流入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过少,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改项目的启动、科技成果的应用、经济规模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硬”环境和“软”环境。县域吸引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对经济资源的占有率和利用率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环境不优。
3.加快“长株潭”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长株潭融城伊始,区域经济要真正实现湖南省委提出的“弯道赶超式”发展目标,真正将长株潭三市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3.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3.1.1强化富民强市的观念。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富民强市,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富民与富市的关系。富民与富市是密切相关、协调一致的。民不富,则市不富,民穷则市穷,区域经济真正发展了,水平提高了,必然是既富民又强市。在富民强市中,首先应该是富民,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区域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着重化解农产品供求结构矛盾,消除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制约,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新渠道,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