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扶正液抗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观察参芪扶正液抗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方法: 8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给予参芪扶正液静脉点滴,对照组单用化疗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的心脏毒性反应和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仅1例出现急性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有6例,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前LVEF无明显差异,化疗后对照组较治疗组下降27.9%,P0.01。对照组的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在各个时段均高于治疗组(P0.05),并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 参芪扶正液在蒽环类药物化疗过程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是较好的心肌细胞保护剂。
【关键词】 参芪扶正液 蒽环类药物 化疗 心脏保护
蒽环类药物是一种高效、广谱抗肿瘤药物,自1968年由Bondonna首先引入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许多肿瘤的化疗方面有显著疗效,但该药心脏毒性较为明显,甚至可导致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扩张性心肌病,因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进一步使用,同时也影响其疗效〔1?2〕。对于肿瘤长期生存患者,其发生心脏相关事件危险是正常人的8倍〔3?4〕。因此如何对抗化疗药物所致的心脏毒性,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从2005年12月至2007年11月以来采用纯中药制剂参芪扶正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观察其对抗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入选2005年12月至2007年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8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男43例,女37例,年龄32~82岁,中位年龄51岁。
1.2 分组与治疗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给予参芪扶正液静脉点滴,对照组单用化疗药物,两组患者均有病理、细胞学及影像学诊断依据,KPS评分在60分以上,所有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大于50%,有基础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在本研究之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期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病例均选用联合化疗,方案均为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组成的CHOP方案,阿霉素为表阿霉素60mg・m-2,按常规给予恩丹西酮静脉注射止吐。治疗组加用参芪扶正液250ml,每日静脉点滴1次,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1)心电图改变:单次给药后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短暂心电图异常,表现为QT间期延长或ST?T段改变伴有心律失常。凡出现以上异常中的1项或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则视为急性心脏毒性反应。(2)LVEF:降低至≤45%或较基础状态降低20个射血分数单位则为心脏毒性。(3)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于化疗开始、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各测1次,≥0.5ng・ml-1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包行统计学(χ2检验)处理。
2 结 果
2.1 心电图改变
心律失常发生率治疗组为30%,对照组为50%;ST?T异常发生率治疗组为37.5%,对照组为65%。 治疗组仅1例出现急性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有6例,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
2.2 LVEF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对照组LVEF较治疗组下降27.9%(P0.01)。
2.3 肌钙蛋白
如图1所示,在整个化疗过程中,对照组的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在各个时段均高于治疗组(P0.05),并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表1 两组LVEF改变比较与治疗组比较, P0.01 图1 两组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改变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