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小议缄默知识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一)

小议缄默知识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在历史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缄默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重组与整合,帮助解决课文疑难,还能超出显性知识的界限,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其人格、人性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升华。【1】
  【关键词】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新课程改革;辛亥革命

  【Abstract】In the history classroom, the teacher of students tacit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can not only realize the sharing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restructuring and integration to help solve the difficult texts, but also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explicit knowledge will help students municate feelings and thinking of the collision, thus realize the true value of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centered, its personality, human nature has been continually perfected and sublimation. [1]
  【Key words】Tacit Knowledge;Explicit Knowledge;New Curriculum Reform;Revolution
  
  缄默知识在历史课堂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就八年级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反思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之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健全、健康和具有完整人格的学生,造就新一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全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其特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对于老师的要求就是要改变“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转而应培养具有历史思维的“全人”,而缄默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则无疑契合了这一理念。
  20世纪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一书中,对传统知识的界定(传统的知识观认为,主观和客观的知识是分离的)进行了批判,他明确提出了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缄默知识。明确知识是大家共同具有的知识,它客观的体现于教材中,以间接经验为主,具有明显的可传递性;缄默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以直接经验为主,并依存于特定的情景中,具有不可传递性。它们二者的关系,可以说明确知识的存在是以大量的缄默知识作为基础的,如果说明确知识是“成功者”,人们之所以能够一眼洞穿它头顶上耀眼的“光环”,则是因为它站在了缄默知识这个“巨人”的肩膀之上。
  鉴于缄默知识的这种基础性作用,本人在上八年级人教版历史课《辛亥革命》这一课时,重新整合了本课的课程资源,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安排了各种旨在激发和利用学生与本课相关的缄默知识的活动,使得上课效果斐然。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漫画《时局图》,说实在的,课改后的新教材中没有这副图片,本来教师打算自己导课,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当问及该图片中各种事物反映了什么情景时,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回答――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讲述了不同的事物所代表的不同的殖民国家,比如:盘踞在南亚的青蛙(英国)将它的爪牙分别伸向了我国的西藏和富庶的长江流域,而大灰熊(沙俄)则虎势眈眈的踩在我中华大地的脊背上,而太阳(日本)则将自己的光芒辐射到了我国的东南沿海……在谈到对这幅漫画的见解时,那些没有这种阅览经历者通过同伴的讲述,洞晓了当时我国所处的危难处境,他们群情激愤的讲述,“帝国主义的掠夺和瓜分使整个中华大地笼罩着‘亡国灭种’的阴霾,而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则不惜出卖国家的主权,宁肯当亡国奴,《辛丑条约》的签定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时教师顺势讲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态势与‘瓜分豆剖’的危机,促使中华儿女奏响了一曲曲民族自救的号角: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学生回答,但它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出路在何方?20世纪初,在中国发生了一场革命,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了一线光明。让我们一起来高呼这场革命的名字吧!”学生齐呼《辛亥革命》。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合作完成了导课内容,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了所有学生的视角,课堂氛围在一开始就出现了高潮,使得教授新课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同时,那些具有《时局图》阅读经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缄默知识解决了问题,让他们获得了心理上的成功。